●电影需要技术,就像作家需要一支笔或一台电脑一样。但是,有了它们会如何?有不少电影在3D技术甚至情节的设置上都与国际大片“接轨”了,但是看过影片后,只有一种感受:炫技!除此之外,便是“糟透了”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很多让人难以忘记的形象,如《高山下的花环》里的靳开来,《芙蓉镇》里的胡玉音。这些电影没有3D技术,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可是人们经常怀念他们
●有的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并不为大众所关心,这好像只是艺术家和电影评论家的“小事”。事实上,艺术家应该有自己执着的艺术追求,不应该被利益打倒,真正的评论家也应该激赏艺术的探索
电影需要技术,但艺术才是命门
电影到底是什么?是工业?是技术?还是艺术?
我想,这本来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但是,在今天它基本上变成了工业和技术活。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奖上,中国大陆的电影已越来越失去竞争力。一位戛纳电影节的评委说得很清楚,中国大陆的导演非常重视票房价值,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注重娱乐性,严肃的探索性的电影少人问津;二是只满足于追逐国内市场的票房,缺乏向国际进军的眼光。说透了,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当下中国电影的艺术缺位。
电影与文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当代“最昂贵的艺术”。但它归根结底仍然是艺术。虽然它因为投资巨大,因此需要高回报,但并不是说它就只是工业;虽然它需要3D等新技术,使人们一饱感官上的享受,但它也不仅仅是技术。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运用,为的都是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然而,从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情形来看,电影过分地强调了技术。有人认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技术。我们没有过硬的3D技术,我们没有完成大场面的制作能力,我们没有……不错,电影需要技术,就像一个作家需要一支笔或一台电脑一样。但是,有了它们,我们会如何?最近,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一些电影在3D技术和情节的设置上都与国际上一些大片“接轨”了,可以看出,在这些方面,我们不难达到“国际水准”,但是,在看过这些影片后,只有一种感受:炫技!除此之外,便是“糟透了”。
形象、主题、细节,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目前电影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对形象塑造的轻视。就拿《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这部影片来说,要表现的人物形象重点有三个:狄仁杰、尉迟真金、银睿姬,但看上去至少还有沙陀忠、元镇、霍义,甚至武则天。在短短的133分钟里,导演要通过这么多人物之间的追逐、打斗来塑造形象,这是极难的一件事。应该说,情节的安排还是非常紧凑的,但是,导演的用意似乎并不是为了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而是为了炫耀视觉上的奇效,这就使人看完影片后不免长叹一声:艺术被驱逐了。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很多让人难以忘记的形象,如《高山下的花环》里的靳开来,《芙蓉镇》的胡玉音,等等。这些电影在今天来看,没有什么3D技术,没有大片,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可是人们经常怀念他们。电视或剧院里放这些影片,人们还是会去追逐。很多人把《魂断蓝桥》至少看过六七遍,可仍然不够。这些经典电影在今天算得上是小制作了,但今天为什么就不能再产生这样的人物形象呢?终其原因,还是我们对技术过于崇拜,而对形象的塑造过于轻视。
其次是对电影主题的轻视,导致了电影深度的欠缺。电影的深度其实也就是人性与社会的深度。一个编剧或导演有深度,那么,电影便有深度,反之,则只好在视听效果上下功夫。对人物形象的轻视,必然导致在人性深度上的欠缺。现在的很多电影都是如此,电影主题似乎被娱乐解构了。很难看到一些导演在表现和挖掘人性深度上的力作。应该说,电影《白鹿原》有小说为底本,可以对白嘉轩和田小娥这两个形象进行深刻地反映,但是,正如批评家所说,成了浮浅的男女故事,与小说的深度简直是天上地下。我们也很少能看到直面现实,反映当代人心灵现实的深刻力作。说到这个主题,很多人马上就想到新闻式的现实揭露。这只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应该是对此种存在的深刻思考。
《辛德勒的名单》《铁皮鼓》《生死朗读》等反映纳粹主题的电影没有停留在对社会的揭露、反思上,而是着力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挖掘。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根据文学改编而成的。中国也有一些深刻反映人性主题的著名小说,但我们没有看到它们被拍成电影。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电影要达到中国文学的高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电影主题的轻视导致我们无法靠近深刻的主题。
再次是对细节的轻视。目前中国一些导演在拍大片的时候,一直以好莱坞电影为榜样,努力地与世界看齐,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大制作电影,在表现杀戮的残酷等大场面上不想输给西方。对电影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是,当我们的导演们迷信于技术与方法的时候,就真真切切地丢了自我。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大片,但立得住脚的极少。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散失了他以往对艺术形象地细致刻画,陈凯歌的《无极》几乎使他丧失《霸王别姬》《梅兰芳》给他带来的艺术声誉,只有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中依靠了刘震云的小说以及编剧才没有跌倒。至于一年来上演的很多电影,如大做宣传的《血滴子》《天机·富春山居图》《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在细节的处理上几乎说是漏洞百出、虎头蛇尾。
在大片鏖战的时代,导演可能对小制作的电影不大看好,但事实上,小制作的电影才能见出导演的功夫。比如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是他大片之余的小制作,但是,人们对这部影片给予好评,原因是这部影片在形象塑造、细节处理方面打动了观众的心。奥斯卡获奖影片《他们俩》是一部靠细节打动人心的作品,电影中的两位老人分别由特林提格南特和埃玛妞·丽娃出演。从获奖的情况来看,人们显然对女主角的表演非常欣赏。的确,安妮被表现得非常有性格、有格调、有尊严。在一些细节表现中,埃玛妞·丽娃似乎真正地融入了人物和背景之中,她就是安妮,安妮就是她。似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以及每一句言语都是精心设计的,但又毫无做作之痕迹,仿佛他们俩就是那样生活,直到死亡。演员因此获得几项最佳女主角奖。
坚守艺术品格,呼唤探索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票房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标准。《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高票房,但是,它有多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却值得考量。这部电影只是一份难得的快餐,它在这个娱乐至上、大众文化空前高涨的时代作出了一些探索。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算是一个例外。这部电影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票房,相反,它受到了冷落。老实说,这部影片在细节处理上也有不当之处,如结尾加的赵本山和小沈阳的戏份有些生硬和做作。然而,它在艺术上的探索并不为大众所关心,这好像只是艺术家和电影评论家的“小事”。事实上,艺术家应该有自己执着的艺术追求,不应该被利益打倒,真正的评论家也应该激赏艺术的探索。
上世纪80年代,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那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就在于艺术上的探索。今天,艺术探索精神失落了,文学式微了,热起来的是影视,但影视的艺术品位严重缺失。
除了上述这些问题,电影艺术发展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如语言的粗糙化、故事的类同化等,这些问题是在中国电影迅猛发展中被“拔苗助长”的结果,也是市场影响下的种种迷失。若这些问题不能被更多的影视艺术家所认识乃至自觉改变,那么,中国电影的发展便会受到影响。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