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感谢妈妈帮我选择了这份美好的职业--教师,让我可以用心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妈妈的初意是女孩当老师好,环境单纯,令人尊敬。所以,2000年9月,我考入当地的一所师范院校。
2003年7月,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我毕业了。2003年9月,开始了我的教育之梦。时光飞逝,一晃已经是16年的小学数学老师了。在这16年里,我对教育最深的理解是教育的改革其实就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改革!我特别喜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用生命陪伴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光亮生命!我理解它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这16年里,我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03年9月,那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当时分配到离家很远的一所乡镇小学任教,18岁的我看着6、7岁的孩子们,当时就想我要把他们教好,让他们学到有用的知识,为祖国多做贡献!一次家访,让年轻的我第一次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背后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到今天,这个小男孩的样子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一年级的他,头发很乱,衣服很脏,他的眼睛很大,但是没有光芒。在没有去他家家访之前,我在想这么小的小孩为什么眼里会无神,会没有小孩该有的活泼和可爱。因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迟到,所以在一天下午放学后,我跟着他一起回了家。在跟他回家的路上,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他会迟到。从学校到他家,走完大路,走小路,走完小路,还要翻过一座山。当时我就开始后悔为什么要批评他迟到,心里全是对他的心疼。到了他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家徒四壁,只看到有唯一的一口锅挂在泥巴做的墙上。小男孩的爸爸躺在床上,他有一只眼睛失明,最近还因为干农活把腿摔断了,而小男孩的妈妈已经生病过世。我以为只有电视里才有这样的情节,当它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就明白了小男孩的眼里为何没有光芒,他背负了太多不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负担。他要做农活,他要照顾残疾的爸爸,他没有时间玩耍,没有时间写作业,能来读书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从那天起,我没有再批评他一句,我会给他擦鼻涕,会带他到寝室里洗脸,会把学习用品当做课堂表现好的礼物奖励给他。看着孩子的眼里慢慢有了光亮,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从这一次,我开始知道教育不仅仅是教好知识,更要关注孩子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想法。
2007年9月,我调入离我生活的城市近一点的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来到这里,我的教育理念又一次发生了改变。这里不再是用粉笔写字,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它对我来说,太高科技了,我不知道怎么用,更不知道怎么用它来教学。后来,通过学习,总算知道它是可以直接通过白板界面实现对计算机文件与程序系统地操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一次,我知道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一位专家曾说:要想在课堂上不折磨学生,就要在课前多折磨自己!
2016年9月,我又换了一所学校,这是一所城区小学。在这里,我的教育理念再一次发生了改变,我学会了毫无保留,学会了潜心向身边的同事和领导学习。就像我们校领导所说的:在这一路上你收获的荣誉远远没有你收获的感动和温暖多。是呀,每一次出去比赛,领导、师傅、同事们都一起帮助我磨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最好的点子给我,一个强大的教师团队让我有满满的安全感,让我能在比赛中做到最好的自己!也是这样的精神影响了我,在今年的7月份,我有幸被推荐给易地扶贫点的小学老师做培训。当时我带去了一节无生课堂《搭配》,上完后,得到了参训老师的高度评价。他们说,在此之前,从不知道什么是无生课堂,更不知道无生课堂怎么上,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模式。我还把自己去参加比赛精心备的十节课分享给了他们,老师们真的是满满的感动。其实我能做的很少很少,但是我想做的很多很多。看到老师们有的头发花白、有的身怀六甲都还坚持来培训,我感觉咱们教育工程一定是一项有希望的工程!
总有一些感动永远伴随自己,总有一些收获让人感到幸福,由于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有幸参加名师工作室,在这里,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之梦!我时常把“追梦、远方”作为我的教育名言。是的,只有我们教师不断进行自我的教育理念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教育梦才会走得更远。
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然进入新时代,我们是时代的引领者、是教育强国的推动者,当五星红旗在世界许多地方冉冉升起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最骄傲的时候;教育让中国人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教育是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我感慨,教育工作是一项幸福的工作,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