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场遥远的战争。其战事的遥远,足以让一个孩子从婴儿时期一直走到孔子的人生定论------“四十而不惑”。那场战争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一群五零后、六零后的热血青年,用自己年轻的肩膀,担起民族的大义;用自己青春的热血,筑起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钢铁长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前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列宁曾有过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今天的人们可以忘记了那场战争,但一定不可以忘记那些长眠于南疆红土、早已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化成了山脉的中国军人。他们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定格在这场发生在和平年代的血雨腥风中,他们中有的生命甚至只停留在十七、八岁的花季,人生还未来得及灿烂,便已化成永远的彩虹。又一个八.一建军节到了。这个节日对退役老兵杨甫成和他的战友们来说,永远是一个既神圣又庄严的日子。他们对这个日子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自己物质生命的纪念日。按照惯例,家住遵义的战友们,会在这一天有一次隆重的聚会,以此纪念他们在军旗下如火如荼的青春,曾经怎样深情地向党旗、军旗诉说!夏日清晨的阳光,明媚地从树叶的缝隙里,照进了杨甫成家的窗户。斑驳的阳光随着清风的吹拂,把房间摇曳成魅力的动漫。这一天,杨甫成如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洗漱完毕后,便很庄重地穿上那身给他一生带来无限骄傲和自豪,令他十分珍惜的65式军装,随后又从衣柜的抽屉里取出一个裹得很严实的包裹。只见他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地打开小包,取出里边的物件。那是一叠已经褪了色的黑白老照片。四十多年的光阴,足已让这些照片写满岁月的沧桑。照片上是清一色穿65式军装的年轻人,有些军人的脸上还稚气未脱,笑容里透着纯真和无邪。杨甫成一边一张张地翻看着那些熟悉的照片,一边轻轻呼唤着那些虽已在那场战争中消逝了生命,但却把名字永远镌刻在自己心里的战友们。他内心很想坚强,可思念的泪水却不断背叛他。只听他用哽咽的声音说:战友们,今天又是八一建军节了,我先给你们问个好哈,那个世界不会有战争,所以你们都要好好的。今天战友们聚会,有时间你们都来吧!亲爱的战友,我真的好想好想你们啊!杨甫成说着说着哽咽了,泪珠喷涌而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一日为战友,终身战友情!
祭奠完牺牲的战友,他又从包里取出一卷那些看上去很有些年份的、纸质都有些泛黄了的纸卷。他小心冀冀地把它们平铺在桌上,那是他曾经的军旅生涯的光荣见证。其中一张是他在部队战备营建施工中荣获的三等功奖状;一张是部队精神文明建设“双先”先进个人奖状;而另一张,则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历史记载:杨甫成同志在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英勇顽强,战绩显著,荣立二等功,特此报喜。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5217部队司令部政治处。作为一个军人,还有什么比在战场上经历了置死地而后生的血与火考验后而获得的军功章,更让人倍感这份荣誉的沉甸甸和弥足珍贵?沉甸甸的历史,沉甸甸的二等功,穿越杨甫成沉甸甸的目光,如夏日雷雨前的闪电,直击杨甫成心中40年前那段难以忘怀的战斗岁月。1977年至1979年,中越边境摩擦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中越战争的爆发。1978年9 月,杨甫成所在的部队正在进行常规的野外训练。训练刚结束,部队就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所有在外驻训的部队必须当晚返回部队。回到营房的第二天,部队马上进入一级战备,武器弹药按实战配发。下午指导员战前紧急动员:中越边境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战备期间,所有人一律不得请假,已请假的,一律立即归队。那段时间,战士们早已从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里了解到中越边境的摩擦在不断升级。想到可能要打仗了,战士们群情激动,心潮澎湃。一方面,他们渴望战争,因为只有战争,才能让他们体验到别样的青春,才能成就他们英雄的梦想。另一方面,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他们更明白,军队就是国家机器。我们党的原则,就是党指挥枪。一切服从大局,一切听党指挥。战前,杨甫成和他的战友们按部队要求,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战时由部队统一保管的遗书里,杨甫成深情地对父母说:敬爱的爸爸妈妈:儿是一名军人,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今天,有人在我国南疆不断发起挑衅,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儿和战友们已经手握钢枪,整装待发。现在,儿马上就要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很长。爸爸、妈妈,如果我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倒下,从此再也不会睁开眼睛,请你们一定不要难过,不要悲伤。你们一定要为儿子骄傲和自豪,因为儿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你们的儿子。儿既然是一名战士,就要为祖国冲锋陷阵。世上的事本来就是这样,万家团圆,总有一家在分离。如果能以我们一家的分离换来祖国的安宁,我愿舍小家保国家。只有守住了我们的疆土,我们才能守住我们的家……我家门前堡上那棵柏香树,是我儿时就栽下的。如果我真的牺牲在战场,你们就视它为你们的儿子吧,它会替儿守护在你们身边,永远为你们遮风避雨……1979年2月12日,杨甫成所在的部队开拔到离河口很近的中越边境线上。为了保证战时架桥任务的顺利完成,专门从二连挑选了杨甫成等12名身强体壮、军事素质过硬的战士组成了一个架桥敢死队。其任务不仅要确保大部队按时过河,还要确保在架桥和部队通过时木桥自身的安全性。由此,这支敢死队的遇水架桥任务完成的好坏,是大部队出征时能否赢得战局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为此,在部队出征前,团、营首长还专门请敢死队员们喝了一顿壮行酒。2月13日,二连副连长刘振高带领敢死队的12名战士迅速赶到离河口较近的一条中越边境线隐蔽起来。在这里,他们将要与当地民兵一起为两天后大部队的准时过河准备架桥的材料。部队对这次架桥任务是有严格要求的。架桥任务必须在2月16日的0时开始执行,完成架桥任务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早了,万一被敌军发现,桥会被摧毁;晚了,桥没架好,会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整体行动。2月16日0时,二连尖刀班准时执行架桥任务。一个小时后,上千余人的大部队按原定计划顺利通过了这座木桥。按照上级指示,一营的任务是打穿插,二连是穿插营的尖刀穿插连,而杨甫成则是尖刀穿插连的火力组组长。上级要求火力组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无论遇到大小股敌人,组长对敌情的处置一定要当机立断,绝不能影响连队的穿插任务。越过了边境线,随着大部队的向前挺进,杨甫成率领的火力组一直活跃在大部队两翼。这时,部队进入了敌军的第一道防御。这是一个布满了地雷和竹签的死亡防御区,稍有不慎,就会给部队造成巨大的牺牲。一路上,工兵在前边紧张地探雷,忽然有战士踏响了地雷,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七、八个战友倒在了血泊中。带队的副营长右脚背上的骨头被炸断了。望着眼前壮志未酬身先亡的战友,杨甫成怒目生烟,他发誓一定要在战场上让这些背信弃义的家伙血债血偿!此后,营里临时决定把杨甫成从火力组抽调到穿插尖刀班。部队继续前进了不到一公里,第二颗雷又炸了,伤了尖刀班的两个战士。安排好担架抬走了受伤的战士后,部队又继续前进了。没走多远,第三颗雷又爆炸了,这次受伤的是一个工兵。这个工兵赶紧从挎包里取出一卷铁丝并从中截下一段捆扎住自己受伤的腿上后,又继续排出了一颗连环雷,他随手把这颗雷递给跟在他身后的杨甫成说:班长,你先帮我拿着这颗雷,老子赶紧去把另一颗雷排了。那个工兵刚排完第二颗雷,自己却因腿上失血过多晕了过去……
当天夜里三点左右,朦胧的夜色中,部队来到一条河边渡河,刚走到河中心,就被越军发现了。越军的机枪一阵激烈的扫射,想把我军消灭在河里。在大部队的火力掩护下,过河的队伍赶紧退回到河边。营长马上命令炮连用82无后座力炮,压制敌军的火力点。大部队迅速过了河。当部队以最快的速度爬上了河边的一座无名高地时,天已经透亮了。站在高处,可以清晰地看见高地下面越军的七、八号公路。这是敌军两条重要的交通线,一条通广西,一条通云南马关。一旦战事需要,敌军可以通过这两条交通要道作军力和物资的增援。于是营里发出紧急命令,下山抢占7、8号公路的有利地形,做好打敌增援,断其后路的准备。下山途中,三排长不慎摔断了腿。根据部队战时条例,九班长杨甫成顶上了三排长的职务。杨甫成受命后,立即带领三排快速运动到7号公路与八号公路交汇处设防,作好战斗准备。杨甫成安排两挺机枪、两具火箭筒、三挺冲锋枪并带领自己此前任班长的九班快速运动到设防段的最前沿,并让七班在自己的左后侧,八班在自己的右后侧,整个队伍成三角形战斗队形待命。这时,在离七号公路约几公里远的地方,已隐隐能听到敌人汽车的喇叭声。这时接到上级的命令;三排紧急撤到敌8号公路靠391高地旁待命。7号公路的阵地设防交给友邻部队去完成。391高地有敌人的一个加强营防守,这个加强营配属有重机枪、炮兵。我军必须拿下391高地,才能充分控制敌7、8号公路及敌德南地区。战斗打响了,三营打主攻,二营打助攻,一营担任预备队。部队整整打了两天一夜,终于全歼了391高地的守敌,胜利占领了391高地。2月19日,杨甫成所在的一营受命进攻越军有一个团的兵力盘据的德南。按照战斗布署,一连是主攻,三连是助攻,二连是预备队。在这次战斗中,主攻部队一连伤亡惨重,几乎全部丧失了战斗力。三连伤亡也很严重,三连连长两条大腿上的肌肉全被敌人的高射机枪打飞了。这时天已快黑了,团首长命令二连连长:“你赶紧安排三排长杨甫成挑十来个身体强壮、军事素质好的战士,把从一连阵地上撤下来的几十名伤员安全护送到391高地。”临行前,副营长黄茂春语重心长地对杨甫成说:“这些伤员都是我们自己的兄弟,你一定要把他们安全地护送到391!”杨甫成就地一个立正,向副营长行了一个军礼:“请副营长、连长放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那夜,伸手不见五指,四周出奇的静,也出奇的黑,婆娑的树影或许会是杨甫成此行完成任务最好的掩体?德南离391高地大约有4----5公里的距离,这段距离对一个身体完好的的战士来说。确实算不上什么。可对这几十个几乎没有战斗力的伤员来说,其个中的艰难,如没有亲身经历,真的很难想像,且一路上还有许多未知风险的存在:遭遇到敌人怎么办?踩响了地雷怎么办?暗夜里走错路了怎么办?可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困难,还要我这个共产党员做什么?杨甫成在心里对自己说。接着,他马上做出任务安排:把三分之一的军事力量安排在这支队伍的最前边开路,因为前方是我方阵地,在队伍前边遭遇敌人的几率不太大;队伍中间安排两三个战士机动,以机动打击随时有可能出现的敌人;而多一点的战斗力则被他全都安排在队伍的后边。杨甫成的手上没有地图,这条通往391高地的小路上,杨甫成也只是白天跟进主攻部队时走过,现在他只能凭着依稀的记忆带领战友们尽快回到已被我军占领的391高地,让伤员们尽早得到较好的治疗。 夜晚20点左右,趁着夜色的掩护,杨甫成带着这支队伍出发了。一路上,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已下定决心,路上如遇不测,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尽最大可能保证这些受伤战友们的安全。一路上,队伍行动稍微慢一点,后卫传来口令:后边有敌军追击;稍微快一点,后卫又传来口令:伤员跟不上。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杨甫成才把这批伤员安全、完整地交到前来掩护和接受伤员的副教导员钱文才手里。至此,杨甫成一路上始终紧绷着的弦,才得以放松。完成任务后,他和护送伤员的战友们合衣倒在阵地上,枕着山里微凉的露水,甜甜地睡去。天刚微微亮,连队炊事班的战友们背着两锅白米饭来到391阵地。由于部队随时在战斗转移,炊事班的战友们就一直背着这两锅饭在追赶部队,以至这两锅饭在炊事班战友们的肩上,足足背了三天两夜。开饭了!战友们各自拿着自己的军帽,直接用手把锅里的饭舀进帽子里,然后抓起一把就往嘴送。从2月16日越过边境线作战到现在,战友们一直吃的是压缩干粮,这两锅被炊事班战友们背了三天两夜的大米饭,对战时的战士们来说,无疑是人间最美味的佳肴。
刚吃完早饭,时间大约才清晨6点左右,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进攻德南。部队迅速集合,向德南方向前进。中午时分,部队在一无名高地前,遭遇了敌人的阻击。杨甫成马上命令三排全体指战员迅速以战斗队形散开就地卧倒。高地上,敌人有一挺机枪一直在朝着三排藏身的地方猛烈开火。必须要打掉敌人的这个火力点,否则部队难以前行。杨甫成下令火箭手用火箭筒打掉这个火力点。这个火箭手是个新兵,由于在测量上的误差,导致火箭筒未能准确投掷到敌人的阵地上,火箭手反而被敌人的机枪射倒。杨甫成马上命令全排火力压制敌方火力,自己马上奋不顾身地从掩蔽处站起来,端起冲锋枪,把三匣子计90发仇恨的子弹,全部射向了敌方阵地,直到战友被抢救回来。杨甫成的冲锋枪扫射引起了敌人的注意,这时敌军靠右边的另一个火力点又向杨甫成和战友们藏身的地方射来。杨甫成仔细观察了一下四周的地形,由于我军处于被敌军炮弹轰炸过的火烧地域,四周无遮蔽。而敌军又在高处、暗处、还有树林遮蔽,地形对我军十分不利。新兵又没有作战经验,战术也不太灵活,再让他们去打掉敌人的火力点,无疑是送死。而刚才一阵激烈的战斗后,老兵也不知隐藏在何处,自己又被正前方一棵高大的、但已腐朽了的树档住了去路。因为刚才救战友时端起冲锋枪怒射已引起来敌人的注意,此时敌人正用两处火力点压制着他们三排隐藏的地方。杨甫成明白,此时的决策稍有不慎,就不能带队去德南完成任务。就在这时,一排在敌人右边的山头火力支援三排。趁此机会,杨甫成豪不犹豫地一跃而起。只见他熟练地跳起身,越过横在面前的大树,然后几个滚翻,依靠平时训练有素的技能战术时而迅速向前奔跑,时而迅速向前匍匐前进。当他挺进到离敌人50米处时,杨甫成发现了敌人一直隐藏着的三个火力点。由于兄弟排的猛攻,再加上敌人误以为杨甫成已经被他们刚才的火力消灭,所以把整个注意力都要放在了来自右边的攻击上,没注意到杨甫成的方向运动。杨甫成躲在一处小土包后,把身上的5颗手榴弹掏出来全部拧开盖。杨甫成平时投教练弹能投60多米远,现在面对敌人50米远的火力目标,他深信自己的投弹能力。他把手榴弹相继投向敌人的三个火力点时,趁手榴弹爆炸的瞬间,端起冲锋枪就向敌人的三个火力点猛烈地扫射。敌人的三个火力点全被杨甫成炸哑了。当三排冲上敌人的阵地打扫战场时,发现了敌人的十三具尸体。下了阵地,他见到了副团长和一营营长及教导员,大家相拥而泣。连长和指导员战地为他报请了二等功。没想到在这么激烈的战斗中自己还能活下来并胜利拿下敌人的山头,杨甫成从心里感谢一排的战友们成功地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他才有了更好的机会去消灭敌人;他也深深感谢自己平时的刻苦训练,让他在实战中运用战术技能漂亮地赢得了胜利。
1987年,时逢全军大裁军,杨甫成不得不脱下军装,离开心爱的部队。转业后,他被安排在遵义义发集团工作。“脱下军装,我依然是个兵。只要祖国一声召唤,我依旧是个最好的兵!”最朴素的语言,写照着杨甫成当年的浴血奋战。阅读杨甫成的战火青春,写着杨老兵的故事,我的心澎湃不已。向你致敬,杨老兵!向你活着或已光荣了的战友们致敬!向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所有的官兵们致敬!
作家简介:
曾丁玲 原遵义铁合金公司党委宣传部工作,1987年毕业于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中共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工人》杂志、《工人日报》、《中国退役军人》杂志、《河北统计》杂志、《贵州日报》、《遵义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闲时喜欢在图书馆阅读苏东坡、李清照等的作品与过往人生。
编辑:昆仑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