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我和《遵义日报》与遵义的情怀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何正国    阅读次数:10493    发布时间:2020-02-19

每当提到名城遵义,必定会神思飞越,激情无限,思绪万千,肃然起敬。她是我们贵州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中心,是红色之城,转折之都,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中写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神来之笔。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在万分危急、惊涛骇浪的紧要关头转危为安,体现了居安思危。遵义成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长征精神彪炳史册、诲育千秋,是一座崛起伟大的城市,人民仰望的城市。

改革开放“南巡”精神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伟大的中国、光明的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大起来的风雨历程中走向21世纪辉煌灿烂的今天。

弹指一挥间,40年的遵义改革开放焕发了勃勃的生机。然而,我对遵义的那份情结却日益剧增,往事如烟,如烟往事,却要追溯到1985年,这是一个难忘而又值得记取的日子,以至于在今后30多年的时光里,热爱写作的我时刻总是想到《遵义日报》的前身《遵义报》创刊诞生和社庆十周年纪念日的那些珍贵,美好的青春岁月。

1985年,我还是一个刚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待业青年,为了生计四处打工奔波谋生。在当时我们赤水县委宣传部老师们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并试着向《遵义报》和《遵义晚报》投稿,那时的《遵义报》和《遵义晚报》都是小报,报社在红花岗,《遵义晚报》与她遥相呼应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从此,我与遵义这座名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与《遵义日报》的前辈,老师们结下了深情厚谊,在总编某某某、尹洪锦、余亚和许多老师的帮助下,在当年县委通讯组德高望重的宣传部副部长胡骥超(已故)的推荐下,我有幸成为本报的忠实读者、并被发展为通讯员。

随着时间的流逝,并有散文、诗歌、消息、通迅、经过老师们的修改,在本报和晚报和其他报刊上变成了铅字被登了出来。

199510周年社庆时,我应尹洪锦老师邀请,与当时我们赤水城建一司经理刘文瑛(已故)一道来到了报社,受到前辈的热情接待,回首往事,激情无限,深感荣光。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那时,赤水到遵义需要一天的时间,由于当时是泥石路(用土话说是石子路),山高路遥,公路狭窄,坑凼多。从赤水到遵义要早上6:30分出发到遵义已是傍晚7:30左右,如遇夏天和冬天下暴雨或山洪暴发,造成山体垮塌、滑坡或交通事故的诸多原因,当“山大王”,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事会让你防不胜防。

也许是上天眷顾我这个业余通讯员,运气好,每次到遵义都没有遇到过堵车的现象,记得在1993年我乘车到遵义专程到了报社,受到了当时的总编热情接待,我在副刊编辑余亚老师的家中长谈,老师与学生,通讯员与通讯员之间的鼓励让我勤写练、多总结,采写目击新闻最佳,力争做到视角独特,新、奇、鲜、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报社老师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在我几十年的生涯中依然一如既往、甘于寂寞、清贫、无怨无悔、执着痴心,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虽然几十年时光穿越已成过去,但遵义改革开放</span>40年今天的成就变化和发展,我与《遵义日报》一起成长,见证着这座崛起的历史名城。记录了《遵义日报》办报人与读者、通讯员之间的深情厚谊,《遵义报》改为现在的《遵义日报》的艰辛历程,全新的版面,优美的文字和字行里间,闪烁着老师们的辛勤汗滴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殷殷心血和真情献读者、为人作嫁衣的敬业精神将使我一生受益、终身难忘。

如今,赤水到遵义再不是两头黑,行车公路上颠簸,当</span>“山大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到3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遵义,宽阔的仁赤高速公路奔向灿烂的远方,贵州县县通高速、乡村公路村村通、户户通、组组通,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的便捷连接了贵州赤水和遵义这座历史名城,同时也连结了我与老师们的心,当年年轻英俊、风华正茂的老师、学生都是已过半百之年的人,老师和学生已经步入老年的范畴,也许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再回首,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让人依恋,让人憧憬,让人情感无限,神思飞越。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见证了《遵义报》和《遵义日报》从创刊发展到是党和人民喉舌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遵义各行各业的繁荣和发展。

遵义城市的变化精彩纷呈、万众瞩目,遵义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遵义情怀感人至深,遵义精神源远流长,无论是丁字口繁华的地段,还是南门关,后来开发的澳门路,低矮的栅户区旧城改造使得遵义处处是高楼林立,遵义街道两侧人行步道的风景树夹道掩映、欢笑声,此起彼复的叫卖声,人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

徜徉在遵义市的市中区,处处都感受到遵义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摩肩接踵的人流,穿织如梭的车辆应证了遵义发展之快,成就了遵义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全国拥军模范城,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这些国家级的名片光彩夺目、如雷贯耳,城区绿树成荫,让生活在遵义的人民推窗便是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看的是遵义燕舞莺歌的广场,和谐、团结的住宅小区,彰显了这座伟大城市的生机和魅力,成就了遵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殊荣。

弹指一挥间,岁月蹉跎、星光璀璨、流光溢彩名城遵义高起来了,快起来了,大起来了,富起来了,突现了城乡一体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span>40年来的繁荣和发展可圈可点。40年来岁月如歌,40年来精诚团结,40年来政通人和,伫立凤凰山,蓦然回首,灯火爤珊处,这里处处是风景,处处是历史,处处是人文,遵义的每一处变化都令人骄傲,遵义的每一处发展都令人瞩目,遵义的每一份荣光都荣辱与共、精诚团结,都离不开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的鼓舞,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时代、新征程,共筑中国梦,同步奔步康的进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指引下砥砺前行,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这座驰名中外古城的沧桑岁月,凝聚着中共贵州省委、政府、中共遵义市委、政府和800万各族人民和广大的党员干部接续奋斗、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牢记使命努力的结果,这座驰名中外的古城40年的沧桑岁月,是历史年轮挥之不去岁月留下的印记,是伟大的长征精神,诲育千秋的真实写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长征、举世瞩目新的遵义、新的征程、新的时代,前程似锦。



(编辑:纤手香凝)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64812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