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作为旧时的一种生活工具,曾经具有巨大的作用,为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具有相当历史的生产生活工具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村子在山沟里,这条沟不是平坦的山沟,而是北高南低的走势;沟里有条河,从北山顺地势高低走向流了下来,因为有位有落差,水量相对较充沛,所以具有相对可观的水力资源。水磨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出现了。
村子里有两座水磨,河流南北走向,水磨一座位于村口,也就是北峪嘴,说白了就是谷口,在河的西边,另一座位于沟里面,也就是我最熟悉的那座水磨,在河的东面。但我见过的水磨不止这两座,还有一座在山里面,已经到了清水县境了。
事实上,我见过的水磨只是“遗址”,我压根就没见过正在生产使用的水磨,因为我生的比较晚,我最早见过的磨早已是电磨了。但我对村子里的那两座水磨有着很深的映象。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去水磨玩。水磨全是木质结构,在一座看起来像二层碉楼的屋子里,上面的一层有木质结构的大转轮,下面一层就只是石头砌成的水渠和墙体。我没见过完整的水磨结构,我无法复原村子里水磨原有的面貌。有时候,我们和小伙伴拿上石头在水磨的大转轮上卸一种叫做“马钉”的大铁钉,这种钉子不是现在那种圆体的钉子,头部好像是方的,钉体是有棱角的,钉尖部分是圆体的,看起来是很早以前的那种。后来在电视剧里看过类似的钉子,古人钉家具就用的这种马钉。
因为有这座水磨,所以水磨所在的地方叫做磨渠,显然是为水磨工作引水修的水渠,遗憾的是我没见过这条水渠,只知道这个地方叫做磨渠,仅此而已。
沟里的水磨由于年久失修,木质结构较多,风吹雨淋的作用,破坏严重,可能早就废弃了。在我的记忆里,这座水磨当时是两家人的草料房,就是给牲口存放草料的地方,上层是一家的,下层是另一家的。下层的水渠还有水在淌着,只是没有了原来的功能。
村口的水磨有人居住,这家的孩子和我是小学同学,后来打工去了。据说他家原来有很大的房子,后来因为一场大火的意外,什么都没有了,生产队就给他家安排在了这座水磨房里。我小时候去过几次他家里,一进门就是一个炕,再往里走向左就是木板结构的地面,里面没有我最为熟悉的大转轮。这座水磨也是两层,除了里面没有转轮以外,因为住着人,所以保护的还算不错,四周的木门木窗,以及木板做的墙体还是好的、完整的,只是下层没有了水渠。
如今,我这同学在外打工挣了钱,已经在村子的另一个地方盖起了新房,过上了崭新的生活,告别了在水磨坊里的几十年难忘的日子。
说到这水磨,我无法考证建于何年何月,是何人所建,但这座水磨当年承载了很多村民的生活所需,即磨面。在没有电力的时代,利用水力带动水磨磨面是效率最为高的方法。我听北山的老人说过,他年轻的时候,挑上一担玉米,走上几十里的山路,从清水山门到黄龙(离我村不远的一个村子,属今麦积区辖)去磨面,只因水磨磨的面细、浪费的少,后来就到了我们村子的水磨磨面,近了不少,还有亲戚在,就省好
多事情了。
小的时候,我经常去山里放牛,或者采摘野菜,也见过类似的水磨坊,在平坦的河道边伫立着,大老远的就能看到。只是我不知道把水磨建在一条水量有限的河边,且是平坦的河谷,究竟能有多少水力可以利用呢?也许建水磨的时候,河水很大,通过水渠引水可以产生很大的可用水力。
村子附近有个叫做磨沟的地方,我从没去过,也在渭河北面的山沟里,或许也是因为有水磨的缘故,才被叫做磨沟吧。
后来有一年的夏秋之际,下了很长时间的雨,致使村子里的这天小河变成了大河,冲毁了政府投资修建的便民灌溉水库,决堤之后的大水一泻而下,顺着河谷一路激流,也把仅存的水磨遗址给带走了。至此村里的水磨几乎没了,沟里的水磨完全没了,村口的水磨只剩半部分的房址了。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看到那原来水磨存在过的地方,我能想到的只有小时候和伙伴们在那大转轮上卸马钉的情景了。
【编辑:杨汝洪】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