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1958年的深耕与密植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钟金万    阅读次数:15802    发布时间:2020-09-06

为了解决温饱,为了发展经济,为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马家湾的干部群众一直孜孜以求。只要看到一丝希望一丝光亮,他们就上就冲就闯,一点儿等、靠、要的思想也没有。因此,才有了美丽和谐的马家湾,才有了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才有了辖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但是,任何事物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如今,马家湾的干部群众对1958年的那场深耕与密植一直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

195811月,马家湾的干部群众根据上级要求,大搞深耕生产。本来上级要求深挖1米,而有的生产队擅自提高深耕尺寸,致使深耕尺寸达到2米以上,既劳民而伤财又破坏了良好的耕作层。其实,科学合理的深耕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老农在栽培农作物时一般都需要深耕翻土,这样种子或根系在土壤里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但是,耕作层的深度一般为六七十厘米。不知道那时的指挥者是否知道“过犹不足”这个词语及其包含的精神含义?但大量的农业生产实践却证明:合理的深耕可以疏松土壤、加厚耕作层,改良土壤的水、气、热等状况;可以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可以建立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消除杂草,减少病虫害。一句话,合理的深耕产生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些正是农民群众需要的。可是,合理而适度的深耕生产却被“官僚主义”者、“形式主义”者、抑或两者复合的怪胎,作为追求政绩及光环的资本无限地拔高了。这种脱离实际的拔高、扩大乃至达到极致便酿成了1958年的深耕闹剧:“人力机器搞生产,深耕土地五尺三。禾苗倒伏成乱草,农民饿得打蹿蹿。”好在这样的“瞎指挥”很快就被上级制止了,我们的党和人民绝不允许害国误民的“瞎指挥”存在。

古语曰:“农为天下之本,粮为百姓之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五千多了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早已形成了“以农为本”的重要思想和重视农业生产的良好传统。大搞深耕生产这种严重地破坏耕地地力的做法必须彻底清算,才能肃清流毒,严防其传染害人。为什么呢?因为刮“共产风”搞“瞎指挥”的人思想“极左”,他们的逻辑是“非此即彼”“非左即右”“非红即黑”“非大即小”,甚至极致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如果说1958年“大跃进”中的“深耕运动”是“深耕越深,亩产越高”错误认识在作祟的话,那么同年秋天“大风暴人民公社”创办的小麦丰产坝就是心血来潮的“播种量越多,产量越高”的瞎指挥。你看,“大风暴人民公社”调集各地的大批劳动力将丰产坝深挖1米,个别卫星田深挖4米,每亩播种60公斤,预计亩产5千公斤;可麦苗出土后一片蜡黄,虽然组织社员、学生进行匀苗,但次年小麦的亩产量却只有100公斤左右,多数丘块基本无收。

所谓密植就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适当缩小作物行距和株距,增加播种量,增加农作物的株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合理密植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利用可耕种面积尽量多种植一些农作物,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因为作物过多导致作物互相竞争土壤营养、水分、阳光等资源而导致的长势不良现象。科学的合理密植就是要在这两个方面通过调整种植密度、采取合理株距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八字宪法是我国农民群众长期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和科技成果,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八个字,它是我国农业增产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土”指改良土壤,“肥”指合理施肥,“水”指发展水利、合理灌溉,“种”指改良种子,“密”指合理密植,“保”指作物保护,“管”指田间管理,“工”指工具改革。农业八字宪法看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实际上却是一部完整的国家发展农业的具体策略。在“八字宪法”指导下,全国人民积极行动,我国的农业和农村迅速有了天翻地覆的新气象。它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还保护了良好的农业与自然协调的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充足条件。可是,因为某些干部内心的狂热,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政绩,尽然忘乎所以地把老幼皆知的“农业八字宪法”抛诸脑后,无限地扩大深耕与密植,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吃饭难问题,而且还把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五九事件”既跟“三年自然灾害”有关,又跟扩大化的“深耕”“密植”相连。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才是生产力,盲目扩大化的错误观点是害人又害己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遵义这片热土上流行着这样客观而在理一句话:“天帮忙,人努力,粮食作物才能增产,经济作物才能增收。”那些年,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连年增产,油菜、烤烟、辣椒、花椒等连年增收。1993年遵义县(今播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23元,人均占有粮食392公斤,标志着全县农村跨越了温饱线,开始向小康迈进。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也是“农业八字宪法”的伟大胜利。遵义县1981年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责任制),1983年从四川省引进水稻“两段育秧” 和“半旱式”栽培技术,并在全县推广,同时还在农业生产上首次推广使用地膜。1986年全县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五突破”技术措施出台,高海拔产区推广地膜烤烟,全县土壤普查成果获得农牧渔业部的表彰。1987年从陕西引进的杂交油菜“秦油二号”试种成功。198888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率农牧渔业部杂稻专家顾问组来遵义县考察杂稻制种生产。199111月、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农业部部长分别视察鸭溪区石板乡以工代赈坡改梯工地。1992年虾子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建成开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遵义农村犹如春回大地,一派欣欣向荣,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非耕地开发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犹如阳光普照,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日益迸发,全县农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发端于遵义县农业生产实践的新、老“五突破”技术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反响,为遵义县赢得了“黔北粮仓”的美誉。这一切用辛勤汗水和科学技术收获的劳动成果,都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伟大胜利。众所周知,种植业产量是生产关系、农业政策以及气候、土壤、肥料、品种、工具、技术、植保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家湾社区种植业的产量和收入,历来受到气候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虽然对共青湖进行了一系列扩容、除险与加固,但全方位的抗灾能力仍然不强,常常是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风调雨顺才能增产增收的状况。进入新世纪后,马家湾的干部群众紧紧盯住市场这支晴雨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业收入。

古人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种植业新技术推广上,必须先试验,再示范,再推广,急不得,否则后果必将是灾难性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马家湾试种的“双季包谷(玉米)”虽然没有获得成功,却也没有带来任何副作用,因为面积不大,影响不宽,负面效应极小。而上世纪六十年代推广的玉米与红薯、玉米与洋芋、玉米与小麦、油菜与烤烟、玉米与蔬菜的套作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如今,一年两熟制已经成为遵义旱地耕作的主要模式,它的面积、产量和产值都超过了过去的一年一熟。

如今的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问题,在党中央“三农”政策的指导下已经走上规范化的正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态势已经形成,广袤的农村大地已经全景式展现出亘古未有的繁荣兴旺。但是,历史教训却值得我们永远吸取。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迈步未来。那种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心态是极其危险,必将重蹈覆辙。195810月,遵义县委组织县区级干部到龙坑验收大风暴公社的“卫星田”, 号称每亩能够收割5万斤水稻,而实际情况却是一次愚蠢的“作秀”与“露乖”。原来“卫星田”里的水稻是快成熟的20亩田的水稻的集中移植,因移植的水稻密不透风也不透光,结果导致水稻茎叶的霉烂,造成20亩水稻基本无收。同月,县委又组织全县的“观潮派”代表,到大风暴公社“密植试验田”里去验收,号称亩产1万斤水稻,验收结果亩产只有800斤。那个年代,因为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被插白旗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惩罚比比皆是。比如19599月,全县先后开展“反右倾,拔白旗,插红旗”运动:凡“三亩一坑、五亩一凼”完不成任务的,凡积肥、堆肥和运肥完不成任务的,凡各级干部所负责的各项工作完不成任务的,均都要插白旗。就连大风暴这样的“老先进”也被插了170多面白旗。那时的各种工作主要靠行政命令来推动,根本就没有试验示范、说服教育和参观感受,各种运动甚至还要按部队建置编成团、营、连、班、组,实行军事化大兵团作战。在共青丰产坝大搞深耕期间,不仅要求深耕1米,而且县委、南白公社党委还从苟江、民主、农兴、县野战营等地调工人、社员、民兵、学生等8800多人无偿支援。那年共青坝秋种的小麦,每亩下种量为2550公斤,次年小麦的收成却是基本无收。

如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举措。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迈进。我们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在“三农”,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三农”,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仍在“三农”。解决好“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不仅不会被削弱,而且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东风吹来满眼春,正是下地耕种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发展的全面转型已经成为我们的头号目标,科学的、有计划的经济发展已经向我们走来,杂乱无章的大轰大干必将被历史唾弃。记住,只有抓住国计民生这个最大的市场行情,面向活力迸发的各种需要,我们的所作所为才有希望,才有依托,才有底气。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17517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