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我与天煎饼馃子的故事
———暨1996年春三月我在清华大学校内生活的往事津
二十多年以前的记忆,承载着的是一段深深的真挚友情与亲师兄弟们的真情厚义。那永远是人生之中最美好的回忆。一提到天津煎饼馃子就不得不提一提三师兄小胖墩“孙锐”。
一九九六年的春天三月末,是永远值得怀念的“江南水乡”生活开始的片段。因为,至从一九九二与一九九三年我与三师兄孙锐初次见面之后,至从上次匆匆忙忙见了一面之后又是好几年没有见了。其实,一想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孙锐我就想乐,长得圆呼呼、胖嘟嘟的,小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十多左右,就好像不倒翁似的却十分着人喜欢。他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属于春秋战国说客张仪、苏秦那一伙的,但是为人比较诚实守信、重情重义。
其实呀,孙锐,那年才二十四岁,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大四的学生。孙锐,四川省成都人,祖祖辈辈都是成都人。爷爷是一名中学老师、至于他奶奶干什么工作的当时并未提及,孙锐的姥爷是一名成都的考古学者、他的姥姥是干什么工作的当时也没有提及。对于孙锐的父母双亲,当年我听孙锐本人亲口讲述的是做生意的生意人,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叫孙明,这个人我一直沒有见过也不认识,不过孙明也是大学生就读于四川大学。
那是我到达清华大学第二天的上午,匆匆忙忙与师兄弟们坐着三师兄孙锐安排来的车启程了。因为第一天为了采访和参观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八点多钟才跟随着学生协会的这一帮师兄、师弟们坐车回到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寝室,匆匆忙忙跟着同寝室上铺的兄弟杨寒一块走进老十六号学生寝室楼二楼的学生住宿寝室。此刻我和大师兄颜晔、公子哥刘永一、上铺的杨寒一路顺着一校门(西校门)往写有“清华园”的二校门方向走去,因为我们三个人的住宿的学生寝室,就座落在二校门东边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每一次进出校园和去往各各系必须走二校门的林荫小道这是“必经之路”。当时,我们三个人一边顺着林荫小路往学生住宿的寝室走了过去,一边互相交谈研究着明天早上七点坐汽车去天津南开大学找经济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孙锐。
其实,早在我头两天傍晚时分坐车来到首都北京之前,大师兄颜晔早已经用电话通知了南开大学的孙锐。于是,孙锐头一天在我刚刚到清华园内之时便已经从天津赶到北京清华大学校园内,等待着我们师兄弟再一次见面的机会。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我刚刚从学生浴室洗完淋浴回来,将洗漱的毛巾卫生盆和牙具放到门口处的铁架上,而后走到大师兄颜晔住宿的床铺上刚刚坐了下来。
突然,寝室的房间门一响走进来三个人,我坐在大师兄颜晔的床铺上抬头观望,一看走进来的这三个人于是哈哈地乐了,因为走在最前边的小个子就是师兄杨聿,中间的便是刚刚从天津南开大学坐车赶过来的三师兄孙锐,还有最后边的清华无线电系的张煜(大玉子)。这工夫张煜一进门便用左手推了推金丝边近视眼镜,今天晚上他穿着一身蓝灰相间的细条纹休闲运动服,十分热情而又稳重地走向了床铺上坐着的我,而后有条不稳地冲着床铺上的我说道:“哎,宝子,你看谁来了?”。这工夫我急忙从床铺上站了起来,而后伸过手去与走过来的三师兄孙锐握了握手,而后互相拉着手坐到了大师兄颜晔的床铺上,我刚想说话,这时三师兄孙锐操着四川成都地方口音说道:“师弟,你来北京清华的消息,三天前颜晔便打电话通知了我,说你今天傍晚七点半的火车到达北京老站,我今天一大早又接到了杨聿的电话,哆哆嗦嗦的非得让我早上就来北京,当时我在研究所实习呢,这不下午五点钟的公交汽车急急忙忙就坐车赶了过来,本应该提前十多分钟到这里,在一校门门卫不让进校园里边,非得你大师兄颜晔亲自接我进入校园,等待了近二十分钟最后还是汽31系的张强骑车现找到颜晔,他们二人这才骑车到一校门(清华西路西校门)门卫登记处登记备案,而后这才将我本人的学生证压到登记处这才让进入校园,而且只给了两个小时的会见时间,这不老颜又跑回学生会开会去了,一会能回寝室来,这不才让杨聿、张煜引路来寝室见你,你怎么样?还在大草原研究土豆呢,没想想来北京打打工什么的?”此刻,我拉着三师兄孙锐的左手,而后伸手在他的手上轻轻拍了两下这才开玩笑地说:“我说三师兄,你也不是不知道我这个人内向的很,前几年咱们师兄弟在一块相处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本来就不乐意离开土豆子,虽然说以前咱们通信时我就写信跟你们讲述过大家在一块多好,可是一想到鸡蛋问题都还没有弄明白呢,更何况土豆子问题,对了,三师兄?邵鸣那个太监和陈邵鹏怎么样了,还好吧?这一晃又好几年没有见面了。”这时,三师兄孙锐嘿嘿地笑了,而后用手拍了我肩膀头一下意味深长地说道:“你问邵鸣哇,那个死太监,还是老样子,继续研究他的鸡蛋问题,只是开始研究鸡蛋的起源和恐龙蛋有什么联系呢,哎,开玩笑喽,还是老样子,哎、对了老颜没有通知邵鸣么?咱们的师兄陈邵鹏不在天津了,半年前就跟着他姐夫去了西安,一个月以前给我打来电话说已经安排工作了,在什么高新区研究什么呢。”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