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0日随着一声巨响,毕节民中水塔被爆破轰然倒塌。至此,陪伴毕节民中莘莘学子20余年的水塔,已成历史,彻底与它的学生、老师告别。毕节民中水塔耸立在学校之中,举目远眺,在阳光照耀下,“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十二个字熠熠生辉。“毕节民中”四个大字像记忆里的灯塔,指引着学生回家的路。1992年,民中水塔和学校一同修建,主要作用是解决学校师生生活用水。自从学校接上了自来水后,水塔就“再难有水”,也弃置多年。如今,为改善教学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将投资1.8164亿元,在毕节市民族中学原址进行扩建。扩建项目包含教室、实验室、报告厅、食堂及风雨操场等。而水塔正处于扩建项目位置。为教育“让步”,水塔周边的建筑已拆除完毕,而水塔也定于2月10日下午3时实施爆破拆除。
1992年7月,我从赫章一中到了正在筹建中的毕节地区民族中学。经过试教之后正式调入,并参加学校招聘教师试教和向有关单位送发教师节开学典礼邀请函的工作。之前,我的试教是在一中一间教室进行的。听课的老师是一中的刘老师和毕节教育学院的丹老师。想不到的是,两个月之后,某老师为了房子想来民中。那时教育学院在关门山,位置很偏,离市区远。教育学院流行的一句话,是“宁要城区一张床,不要关门山一间房。”他试教的那天,陈校长对学生说,“某老师是大学的老师,他以后教你们地理,张老师当你们的辅导老师。”他上课了,上得很投入,下课铃响了他还在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地讲。有一天,民委主任陈长友对老师们说,“想不到大学教授还没有张老师上得好。”民中的建立,是他一手开展的。显然,某老师是把这些高中生当成大学生来教了。他一来就谈要房子的事,陈校长也就厌烦了他,他的调动最终黄了。陈校长说,“申请到民中来教书的老师有三千多人,我们只从中选拔了你们这些人。在以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民中就我这个地理老师,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学生。好在零一年后,地理才恢复高考。现在民中地理老师就有十个之多,研究生都有了。
开学初,学校对全校教职工每人订制了一套民族服装,族别自选。服装做好了,大家穿了几天后被收回。陈校长说,学校保管,集体使用,参加各种活动时借出。同时,学校在校外洪山路的一套教工宿舍正开工修建。陈校长说,“分房按职称来分。以后谁做出成绩谁就住进大房子,谁没有成绩谁就搬出已住的房子。职称晋升了,就搬进相应的住房。大家别急,民中办公楼建好后,将是花园式的,大家可以随时随处取饮料,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后来房改,大家都买了房子。买了房子,这房子就是自己的了。学校内的教职工宿舍修建只迟了一年,竣工后所有教职工都分得了一套房子。在那时,这民中的两栋教职工宿舍款式、布局倒是很现代的。在建的学校也更是别具一格,呈蛙式。陈校长说,“这款式、布局,几十年以后也不过时。”哪知时代发展得太快,所有的建筑现在都显得老套了。当时,陈校长所展示的前景,我也只感到好笑和担忧。我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发展自己,争取在民中站稳脚跟。我只是个初级教师,在赫章十二年,虽然早已得到学生的认可,我还是兢兢业业走上我的课堂。我来民中也真不容易,不知是谁,当有人去赫章调查时,说我是个教学最不行的老师。我估计这人一定是他,他就是我书中的“惊雷”,那事一点也没有编造。后来我被评为优秀教师时,他也盯着我不放,提醒校长说我是有问题的。
建校之初民中只招得了九十二名学生,招生最好时间已过,那是七、八月份的事了。男生七十二人,女生二十人。彝、苗、回等少数民族学生八十七人,汉族学生仅五人。主持工作的副校长陈新瑜是从大方县教育局调来的,当时是县教育局长,他的口碑很好,很有能力的一个人。他自学成材,最后读了贵州省教育学院,取得本科文凭,古文底子深厚,最终凭几十本备课本等得了特级。他提出的办学指导方针是“科研兴校”,目标是“独树一帜 争创一流”,校训是“平等团结 勤奋创新”。他首先引进了“目标教学”。10月20日,学校行文,实施“1992——1995三年德育规划”。12月4 日,地区民委、教育局批准了学校的《教育改革试行方案》。那时,为了这教育改革,陈校长不断请地区教育局、毕节师专等单位的教研人员、教育专家来学校作报告,常常会议从白天开到深夜,以求老师们尽快转变教育观念,立志在最短的时间里赶超毕节一中,成为全省民族教育事业的龙头学校。一天,教研室的王国亮来作报告,介绍了张思忠英语“十六字”教学,陈校长兴趣一来,马上决定在学校进行实验,由王国亮亲自指导,张华为实验教师。
9月,行署作出决定,将每年10月作为全区民族团结活动月。学校积极响应,为了开展首个10月民族团结活动月的活动,首先请民委的李主任来民中作民族团结的报告。接着,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跳乌蒙欢歌。教职工不分中层干部、教师、后勤和小工,也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手牵着手,面对着面,欢歌着、跳舞着,常聚在一起,开会、聊天、喝酒。为了参赛,教职工与两个班的学生一道手拉手围着圈一天一天训练着。那些年,师生们也常常在一起参加市里组织的大合唱,拿奖是不成问题的,陈明的指导与训练功不可没。9月10日,地委、行署领导、主管局、地直各部门、各县县委、政府、民委、民院代表等400多人云集学校,参加学校首届开学盛典。之前,民委主任陈长友说,民中建校的新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那时,老师多,学生少,有好多老师一时安排不了,就作为学科的辅导教师。地理只我一人,所以课算是最多的。当时,所有的学校只有民中上晚自习,7点30分至9点30分。早自习也只是7点40分才开始,早上四节课,下午两节或三节课,学生活动时间还算多。没有手机,连座机都少有的年代,大家都很轻松,学生也没多少事令人操心的。开始的两三年,学生用饭票,吃住不开钱。第二年四月的杜鹃花节,还能把全校师生拉到大方普底会场参加这盛大节日。全校师生住宿在普底中学。大部分人跳乌蒙欢歌,一部分人摆摊开馆子。陈新瑜说,“文艺搭台,经贸唱戏。”民中还在普底会场升起了两个巨大的彩球,在会场上空飘荡,拖着长长的宣传民中的标语。师生在大会上跳乌蒙欢歌,从普底会场走到金坡会场。那时节,大家都年轻,充满着朝气,什么活儿都争着干。国庆节了,学校实行“放假不放人”的先例,没有任何人有怨言。总有好多事要干,大家也都有使不完的劲。建校才两个月就参加了民委等部门在灯光球场组织的全县“乌蒙欢歌”大赛。尽管陈校长已经五十了,他戏称自己是日本的“五十铃”,“劳苦的命”,他从不发号施令,什么事都是自己去做。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