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南白镇城区中心老街原称懒板凳,又称南白锦场。据清代康熙年间《遵义军民府志》记载:“古地名懒板凳,清嘉庆、道光年间属忠庄里一农贸集市,街道一条,有方来、大兴、东合等十来个庄号,街外有牛市堡、猪市堡、菜市堡、米行、酒行等交易场所。清末年间懒板凳毁于一场大火,全街只剩下方来印字号砖房,其余街房全被焚毁,从此市场萧条。
民国二年(1913年),遵义县(今播州区)南三上区区署驻懒板凳,集市逐渐恢复,新设丝绸行、盐行、米行等商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贵阳至遵义公路开工建设,公路从老街西侧象山东麓经过。1928年4月17日贵遵公路建成通车后,懒板凳经济逐渐活跃。为了来往客商落脚休息,老街有李树安、赵华云、何青林、郭路舟等开设客栈。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白老街为遵义县第八上区区署驻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遵义县白锦镇改为白锦联保,联保下置保、甲区划。民国三十年(1941年)遵义县实行“新县制”,建为南白锦镇,隶属团溪区,镇下辖11保,后统称南白镇。1949年11月,遵义县人民政府接收南白镇,南白镇成为遵义县第五区区治。1954年4月,南白镇成为遵义县县治,场名由南白镇替代懒板凳。南白镇作为区划,泛指全镇行政区域;作为地名,特指懒板凳场。
1954年南白镇成为县城所在地后,加上本身又是镇、区两级机关所在地,人流量进一步增加。于是,老街的合作饭店、供销社设立旅社,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县粮食局、县林业局等部门也先后设置起招待所。
懒板凳扼南北交通要冲,服务区域较大,东至三岔河、前军坝、土寨坝,西抵八流水、池坪,南接后坝场,北连马家湾,乡村农产品多集中到这里,转运遵义城区或贵阳地区。
解放前,懒板凳场有李永禄、杨继先、廖德轩等马店房3家,有李树安、赵华运、何青林、郭路舟等数家客栈,有陈炳云酱酯作坊、唐顺清织布作坊、周家齐杂货店和周继云、谢金全2家宽布店,有李正兴、叶章龙2家盐店。这也是南白镇最早的私营商业。此外,还有王占彪、袁志军两家的凉粉店,以及照相馆、理发店等。民国时期,老街供应的食糖品种有四川红、白糖、云南砖糖、广西碗耳糖,亦有县内虾子等地自产甘蔗土制黄糖。市场糖果糕点有蛋糕、寸金糖、花生粘、桃片糕、油炸货等。解放后,食糖仍由外地调入。1978年前,销售古巴砂糖和白糖。1978年至1988年,白糖货源仍然偏紧,采取凭票供应。1990以后敞开供应。市面上有软糖、果糖、奶糖、酥心糖、口香糖等。
民国初年,以理发匠(俗称“待诏”)肩挑担子串乡理发为主,担子前面一根杆子,上挂毛巾、围单,既作理发标记,也起晾晒作用;后面有一火炉安锅烧热水,还有坐凳、洗头用盆、理发工具等。民国19至38年(1930——1949年),南白街上有卢旭东、贺银成、李金成等私人理发铺子。1955年,李金成等几家私人理发铺入股成立南白理发合作店。1956年南白理发店始招徒弟。1957年始有电剪子、电吹风、铁转椅等设备。1958年,南白理发合作店并人南自区供销社,招了一批女徒弟,开始有女顾客进店洗头、吹风、理女式头,发式多理“上海头”。1962年,在西大街建138平方米理发室一栋,增设保管室和烧水房,当年营业收入22095元。1964年,南白理发合作店在镇境内外后坝、马家湾、八里、苟江等乡场设固定理发门市部。1979年初,按行业归属县饮食服务公司管理。1986年理发合作店解散,房产卖给南白农工商联合公司。
解放后,南白镇贸易开始快速发展。1952年赶场期定为农历每旬二、五、八日,1972年更为三、十三、廿三日,1988年更为星期日,2002年8月遵义县商贸城开业时把场期定为二、五、八日。
解放后,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引导并鼓励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1956年,南白镇私营商业71户,从业人员111人,资本额7314元。其中社会主义改造41户44人,资本额1421元。1958年至1976年,私营商业受到限制和取缔,1977年后,才逐渐恢复。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号召,允许私营商业从事城乡贩运和总量销售的政策后,私营、个体经营逐渐增多。
上世纪50年代前,老街沐浴以盆盛水、用帕子擦汗。1963年3月,南白修建380平方米国营浴室,设大池1个,男盆池6个,女盆池5个,10月正式营业。1966年因亏损严重而停业。1984年,饮食服务公司投资5.6万元,在三八旅社建488平方米浴室,设男盆池,男、女沐浴,一次可容纳75人,热源由蔬菜水产公司酱醋车间提供。1985年6月,也因亏损而停业。
1954年在县城开设合作饭店、供销社设立旅社。20世纪8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商业经济属于起步阶段,本小利微,以摆推为主,店面很少。
解放前,老街没有卷烟销售。农民自种山烟吸用,品种有四川金堂烟、柳子烟等。解放后,卷烟销量逐步由老街向农村普及。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城乡畅销的卷烟品种有“企鹅”“企鹰”“玉兰”“新乌江”等丙级烟,“红炮台”“大三元”“兰雁”“三德”“向阳花”等丁级烟。此后,“朝阳桥”“乌江”香烟成为各层次欢迎的品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销售卷烟品牌逐渐增多,常见品牌有“红双喜”“云烟”“红塔山”“阿诗玛”“石林”“大重九”“银杉”“贵烟”“遵义”“黄果树”“甲秀”“天麻”等。
民国时期,老街以销售包谷酒为主,“茅台酒”及“泸州老窖”等高档酒销量不大。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50年至1957年白酒销售逐年上升。1958年至1978年,白酒供应较为紧张,实行国家专卖和计划供应,其间使用代用酒。1979年至1988年,粮食产量递增幅度很大,酒类因原料充足得到迅速发展。以“鸭溪窖酒”为龙头产品,“枫榨”“鸭源”“鸭风”“金钟”等多种中级酒在南白街上受欢迎。
话扯远了,我所说的这些事情虽然与老街都有很大关系,却并不直接。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街,就像一个万花筒想啥来啥,赶场那天要啥有啥。赶场天是南白老街最热闹、最红火的日子。“午集申散”是这一天的黄金时段,商品琳琅满目,游戏此起彼伏,令人眼花缭乱。南白老街的赶场天除了各种买卖,值得欣赏的精彩连环画、地方戏曲(各种杂耍)等,连卖打药的喊声也令人陶醉。儿时(上世纪70年代初),卖了松球,我就去吃羊肉粉、包子馒头、油条糍粑或者油条凉粉这些食品,最感兴趣的还买扑克、连环画等娱乐用品。上初中、高中以后,我又卖起了柴禾,100斤两块钱,比卖松球划算。松球一背(箩筐)2角,最多2角5分。虽然柴禾要花成条块状晒干或烘干,比较麻烦,但上一趟街要走3里的古盐道,有1里路的陡坡,很不容易。那时的街上,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理发、看病、缝衣服,坐茶馆、喝柜台酒、买零支香烟,有啥有啥。上馆子、吃炒菜、喝瓶子酒,是我成年前的梦想。1982年5月在老街南面新华书店购买的《古文观止》,算是我今天唯一具有纪念意义和指导我进行文学创作的书籍。因为,这一年的农历9月26日就是我18岁的生日。
那时,我进入老街是从西门关下来,经过大水井(即月亮井),再过川黔公路(今西大街),进入水巷子,才到老街的中间。我的姑婆家门前不是那么热闹,跟水巷子进入老街的那段街道不可同日而语,那是老街的一个弯道,如果老街是南北通衢,它就是东西大道,也有各种买卖和生意。
1982年上半年,我在二中复读,就在姑婆家借宿,可谓临阵磨枪。听说过四位老街有出息(取得了令人羡慕的骄人业绩)的人物,一个是黄克勤,一个是刘湘甫,一个是周淦,一个是刘仙源。因为,我1981年高考,只比录取线超过6分,未被录取。也许,给我说那些急公好义的老街人物的人,都是希望以他们为榜样,实现父母让我金榜题名的夙愿和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共同愿望吧。特记录如下——
黄克勤,先后就读于南白小学、省建成师范,在贵州崇武学校毕业后参军,到国民党第43军李小焱部供职。1929年4月参加周西成、李小焱之战后,回乡约青壮年提缴南三上区公所枪支,经三委堰辗转至九庄石洞,准备与43军会合,大举起事。因寡不敌众,枪支被毛光祥部队收缴并被收编。又暗中与43军雷鸣九联系哗变,事情泄露,他只身逃脱,遂与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系。1932年初,加人中共鄂南支部,策动国民党85师范揭诚团起义成功。后被叛徒出卖,于1932年4月24日晚,惨遭国民党85师师长谢彬杀害,年仅23岁。据《贵州烈士英名录》载,黄克勤是黔北首义烈士。
刘湘甫,清末年间与李济苍等人提倡捐资建校培育人才,他自愿出银、捐谷办学,曾派专人去贵阳绘制南明中学房舍布局,在懒板凳的枫香堡万天宫西厢地址上新建两层木楼2栋,回廊相接。万天宫学校教室、办公室、礼堂、宿舍、厨房、花台、菜地、操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是当时遵义县城(今遵义老城)南边最具规模的新学校。同时,刘湘甫还出资用青石板改造月亮井(今大水井)和老街街道地面。
周淦,是一位古文书法底蕴深厚的教师。新学兴起,考入省立遵义第三中学,毕业后到金沙县沙土小学任教,两年后回乡设馆授教。民国24年(1935)1月,中央红军红三军团驻懒板凳时,他为红军部队抄文件、写标语,随红三军团做宣传工作。后因母亲无依无靠而离开部队,在南白小学任教,1977年退休。
刘仙源,也是自幼习古文书法的人。20世纪30年代设馆授徒,后在南白锦小学专教书法,直至1951年。他临贴习隶书,但不拘泥于古法,在古法的基础上赋予了自己的灵感,形成了独具一格风骨。他的书法刚劲鹤立,有傲视苍穹的气韵,名噪一时。刘仙源一生乐于助人,善于公义公事,值得学习。
这就是我老街给我留下的真实记忆,这就是老街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这就是老街给我留下的宝贵财富。我想说的是南白镇老街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8年以前川黔公路解成以前,那是一般的农村乡场;第二阶段是1954年成为县城以前,那是一般的农村乡场加区治所、乡镇治所所在地;第三是1993年以前,县城的基础设施和街道建设日新月异;第四个阶段进入新千年以后,县城南白白锦小区、商贸城、万寿街、世纪花园等小区一一建成。可以说,老街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县城迁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