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我的父亲
信息来源:本人    作者:邹洪    阅读次数:14904    发布时间:2020-10-05

一转眼,父亲离我而去已近二十年,直到现在,父亲那平凡而又朴实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每每想起父亲的身影,我依然忍不住潸然泪下。

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乡村教师。父亲一生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忙碌、奔波着,他对家乡的奉献也被周围的父老乡亲所肯定。

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父亲教会了我什么叫做信仰,怎么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哪怕一生清贫也不能失去身上的这点品质。

记得小时候放牛,邻居叔叔常给我讲父亲关于教育的故事。那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整个乡的文盲很多,大多数人不会识字、写字,连简单的算数也不会。为了让大家学知识、受教育,也不影响农业生产,父亲组织了乡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其实大多数为初中学历)的乡邻开办夜校,大家的文化水平慢慢的提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算数,知道怎么进行农产品交易。

为了让更多的儿童方便上学,接受教育,政府决定把小学(当时仅有的学校)从洪渡河的东岸搬迁至西岸(东岸人口较少,交通不方便,洪渡河水流湍急,儿童上学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当时政府经费短缺,搬迁所需经费很少;为了完成校址搬迁,作为当时校长的父亲,组织学校仅有几名老师和当地的木匠,将原有的教学楼(当时是两间较大的木瓦房)进行拆迁;拆房推瓦,立柱连梁,自己动手。由于交通不便,那些拆迁的木料和瓦只能肩挑背驮,因为河谷较深,一天只能搬运几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他们硬生生的把学校给搬了。据说此次搬迁,大家的皮肤被一次次晒脱,然后又一次次的长好,人又黑又瘦;在学校顺利搬迁后的开学仪式上,他们笑得特别开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学龄儿童的增多,小学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校教室完全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为了让更多的学龄儿童上学,父亲多次向乡里、县里申请教室的扩建,写请示,递材料向各级领导汇报;在经过父亲无数次的反映和汇报后,学校教室的扩建终于获得了批准。教室建设工程需要引水至工地,为了解决工程用水问题,我清楚地的记得父亲砍光了我家仅有的竹子(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并号召老师和学生们,尽可能的提供竹子用以引水至工地。工程实施后期,由于物价上涨,批准建设教室的费用不够完成工程建设,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教室的建设,父亲多次与承建单位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父亲杀掉了家里用来过年的两头肥猪,将卖猪肉所得的钱支持新教室的建设,帮助施工单位渡过难关;为此,母亲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几天未让父亲进家门,在母亲的心里,父亲是不称职的。

父亲一生勤劳、善良、节俭,对自己生活要求极为苛刻,从不浪费粮食和各类生活用品。对我既严厉,又和蔼可亲,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正直的人,使我受益终生。

父亲就是这样一位为家乡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什么叫做信仰,他人生信仰深深埋在我的心中,虽逝二十年,但清晰的身影一直印在我脑海里,终生难忘;父亲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16750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