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共青湖碧波荡漾,景色迷人,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休憩之地,更是外地游客览胜、凭吊的文化景区。
共青湖原名大水田,初建于唐末宋初,文化积淀深厚。明代土司杨斌曾在湖东半岛上的“鹤鸣洞”避暑修道,清代文人之为称“播雅天池”。不仅如此,1983年3月共青村还出土了一座元代古墓,镇墓券是这样刻的:“大元播州郭外、大水田居武节将军、管军千户白成”。2006年龙坑镇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调查,时年76岁的李兴奇老人介绍说:在1956年1月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他当时任大水田水库水利工程指挥长,负责指挥大水田水库修建工程。县人民政府调龙坑、八里两个乡约2000余人来到工地,在原堤坝的基础上再筑一层,以提高蓄水量。大干一年半时间,整个工程虽未完工,但堤坝竣工,已开始蓄水。1957年6月,中共遵义地委书记李苏波前来视察,当他听汇报说筑堤的人有1000余名是青年和共青团员,其中有两名共青团员在播雅天池扩建中牺牲,李苏波说:“既然这样,还叫什么大水田水库吗?咱们共青团员为建设水利工程作出了牺牲,干脆就叫‘共青湖’好了。”于是共青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1971年昆明军区对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等国抗美备战组建143、144、145三座陆军医院,跨湖架三曲桥直通对岸森林中,是145野战医院的隐蔽场所。145医院就建在共青湖畔的天池寺遗址上,曾在上世纪70年代承担中越自卫还击战伤员救治任务。
大水田改名“共青湖”,“共青”含义是”共产义青年团”,内涵突出的是政治。冠以政治的含义改原有的地名当时比比皆是,比如“南门关”改称“迎红关”,表示迎接红军。
民国时期,遵义县(今播州区)城的中小学都要到大水田这个地方开展春游。据杨崇根老师介绍:“大水田在距离八里约两公里处,和天池相连,天池旁有天地寺,旁有宽堤。大水田水源通过天池灌溉堤坝下的大片良田。大水田的出口也是一道宽堤,堤下有两条水渠,将大水田的水引流到龙坑方向和桂花方向。由于大水田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几个山峰的夹谷之间,湖底中部的谷底比两端农田要高,且谷底常年有水源喷出。冒出水的源头人们称冒龙。传说冒水孔不少,水流量很大,前人用三口大锅才将出水孔盖住减少了水量。大水田从出口处到绕天池一周约5-6公里,湖水伸入三道山洼约3公里。”
杨老师还说:“大水田给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出口处的碑记,碑记的落款是‘四川遵义府’。其次是‘梭米孔’。‘梭米孔’是在一个石窟的石壁上,位于湖的东北面,学生们常在‘梭米孔’石窟外面游玩野炊。石窟的石壁上镌刻有道家的令符,人们把它拓印下来,折成三角形用布包着,挂在身上避邪保平安。相传有一仙人在此修道,石壁上有一孔,孔中能梭出米来供修道的仙人吃。因而得名“梭米孔”。
据《万世永赖碑》:“……凡州内所属钱粮,永为杨姓供费,以故命修四十八庄。此系太平一庄,创造大堰一口,其制周围九里七分,将此堰内二十四田条粮拨出堰外。其堰两层清坎,上下俱是海底。水门在两旁,石柱凿槽,用木板堵水,灌救忠七、八两甲之田。其田条粮共一百有零。各沟皆安石涯。历唐宋元明以及国朝,内外确遵,无敢擅议利害……”石碑为忠庄七、八两甲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所立。
可是,偌大的一个共青湖所养的生态鱼却在1961年8月被八里、龙坑两个管理区1万多名社员给哄抢了。
“遵义事件”后,虽然政府发了粮食,但社员口粮是限量供应,居民吃的是低标准,过着缺油少粮极其粗淡的生活。国家统购统销的市场对人民实行计划供给,不久便出现了个体买卖,蔬菜、水果、肉类等开始偷偷买卖。虽然这是黑市,但困难时期国家没有供应,也就没有严格限制市场。
黑市的价格很贵,当时黑市上的米价每市斤是3元,国家供应每市斤却是0.09元,黑市价与国家供应价之比为33:1,即买一斤黑市米可买33斤国家供应的大米。但是,国家供应每人每月的最低定量是28—18斤大米,要多吃只好花钱到黑市去买。当时机关干部、职工、教师实行底薪制,每月工资30元左右,怎么经得起黑市物价的冲击呢?只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于是就有了“一个南瓜的干部”“一个老母鸡的干部”。
1961年8月,忽然传说大水田在打鱼,说人山人海的,热闹得很。那时,居民每人每月供应二两葵花油。葵花油一下锅很快就不见了。南白小学校长听说大水田在打鱼,他的心一动,也想为老师们开开洋荤,就立即安排三个老师前去查看情况。
在路上匆匆步行的三位老师赶到大水田时,刹那间就被群众性的捞鱼场面惊呆了。大水田堰口的堤坝己被掀了个底朝天,湖水已外泄,湖底最深的地方只有齐腰的水,往常深蓝的湖水现在是一片浑浊的泥潭。大水田的周边露出了浅滩,浅滩上不少人群在观望在跑动。人群在泥潭里奔走,相互搅动着浑浊的泥水,被惊动的鱼群腾空飞窜。
搅动着泥水的人群有徒手的,有拿棍的,有持筐的,有背背篓的……看谁的运气好,腾空飞窜的鱼坠在谁的筐里谁就得了鱼。坠下的是大鱼,你就得大鱼;坠下的是小鱼,你就得小鱼。最小的也有30公分长,最大的约有70公分长。大鱼坠下可要担风险:承受不了大鱼的冲击力,将被弹撞倒在湖水里。大鱼越空坠下落到筐子里,人们会奋不顾身围过来抢夺活鱼,乃至大打出手,强者为胜。有鱼飞到浅滩上,浅滩上观望的人群又蜂拥而至,你争我夺。更有甚者,有强悍的人肆意掠夺别人已经得到的活鱼,有的还被抢劫者殴打致伤。
三个老师沿大水田出口的右边朝湖边的浅滩走去,看着鱼群飞腾,只有空着两手徒唤奈何,叹息不已!其中有个韩老师家住大水田尾巴不远的和平村,急忙把两个老师叫到他家吃了饭,拿了一个背筐赶到湖边。此时阵势突变,先前散乱的人群已经自觉地组成了人墙呈“一” 字拉开。从湖的一端赶向尽头,又从尽头赶向另一端。把鱼拦阻到尽头,翻过来又从尽头赶到另一头。如此来回围追堵截,湖中形成了三重天:湖水里,浑浊的湖水涤荡着,此起彼伏,小鱼在水面、在人群的缝间不时蹦撞穿跳;中间,人墙拉网,人们端着篼、举着筐、抱着篮,背着筐的从湖的这头奔至那头,又从那头奔向这头,一心等着大鱼飞到篓里;天上,也是最热烈最惊喜的,中等以上的鱼从人们头顶黑压压的呼啸腾越,等着它们的命运是越过人墙人网再次进入水里得求生,不幸落入篮、筐或篓就进入牢笼。
三个老师选择跟在人墙人网的后边,靠浅滩的一面行走。真是瞎眼麻雀天照顾哇。说时迟、那时快,天上猛然栽下一条鱼来,不偏不倚正中韩老师的背篼。三个老师正为之高兴,一个强悍的男子奔来抢夺。到嘴之鱼,岂容他人侵占?两个老师急忙捂住背篼口。姜老师举拳向上一扬,正对那人面部,喝到:“你要干啥?!”
姜老师个头不高,曾是解放军空军地勤人员,身体棒实,浓眉大眼,络腮胡子,长相有引人注目的地方。背心前面还印有“空军”字样,那个争夺鱼的男子见姜老师是军人模样,便悻悻地退缩了。事态平静后,三个老师这才仔细查看背筐里的鱼,顿时喜出望外。原来是两条鱼,大的一条长约60厘米,小的一条长约30厘米。此时,三个老师觉得他们的劳累没有白费,很是满足。在浅滩上休息时,他们打量着湖中捞鱼的人群,突然发现湖中心有一个捞鱼的霸道群体,正是XX镇政府组织的。
XX镇政府有组织捞鱼队伍占据着湖中心大约一个篮球场的面积。他们用网平铺链接,四周布人绷拉。在他们的范围内,其他人一个也进不去,在那个范围内的鱼自然都是他们的猎物。从人们头顶呼啸腾越的鱼跃不过他们拉网的范围,都落入了他们的大网,即使有鱼连续飞腾,也只有极少的能够越过。可以说大水田的鱼大部分被XX镇政府的捞鱼队伍捞去了。
三位老师提着鱼返回韩老师家,经过浅滩边的石窟,石窟内有一伙人,刚才来插夺鱼的那个男子也在里边,石扇外边有人对他们指指截截。原来这些人是专门组织起来抢夺他人捞取的鱼的,他们一哄而上,采取相互挤、拖、拉、扯的方法夺鱼,夺得的鱼立即被他们转移到了石窟。这个石窟的石壁就是叫“梭米孔”。
黄昏时分,大水田腾飞的鱼己经寥寥无几了。三位老师提着两条鱼回到学校,两条鱼让老师们大开眼界。当老师们听了三位老师的汇报,一位老师长叹一声:大水田的鱼遭殃啊!几百年来发生这样情况,历史上实属罕见哪!”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