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从“寅时不开光,卯时亮堂堂”说古人一昼夜的时间划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钟金万    阅读次数:18958    发布时间:2020-10-30

学习、掌握和运用遵义方言,对于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和文化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比如遵义俗语寅时不开光,卯时亮堂堂这话,有的人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们说,寅时是是四更,是凌晨3—5点,天确实没有一丝亮光;卯时呢,是早上5—7时,古人已经在上班签到了,天光自然十分明亮。没想到,其中一个年轻人就要我讲一讲:古人的一昼夜都是怎么说的,比如半夜三更更,比如午时三刻,具体指的什么时间?我是这样回答他们的——

古人主要是根据天色来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因此我们在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之类的文字。太阳正中时叫作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作隅中,太阳西斜、快要落坡时叫作昃。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就是现在的八至十点钟,这段时间就叫作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作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里有这样的话: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是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诗经》里也有这样的文字: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色快亮的时间。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半夜三更就是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也就是子夜),凌晨(清晨)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需要记住的是,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比如子时是23点至凌晨1点,24点只是这个时段的正中。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比如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成了二十四个小时。

午时就是现在一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即十一点四十五分),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在古人看来,午时三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不是罪有应得,他的魂魄都是会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官、行刑的执行人,以及与他的死有关联的其他人。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其魂魄不敢出现或无力作祟。这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主要原因。其次,皇城的午门的阳气也是最盛的,无论什么时间,皇帝都可以处斩重犯或十恶不赦之徒。所以,历代皇帝都有将罪犯推出午门斩首的习惯。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午时三刻是人的精力最为萧索的时候,昏昏欲睡,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昏昏欲睡,脑袋落地的瞬间,或许痛苦自然会减少一些。如此说来,古人选择午时三刻处决犯人,还有一丝体谅与温情。

而且,古人还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把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就是现在的二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目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现在,你知道三更半夜是几点钟钟了吧?

不仅如此,古人还把一个时辰分成八刻,即一个小时四刻,每刻十五分钟。这就是午时三刻是十一点四十五分的道理。至于日上三竿”“太阳晒齐屁股丫了等古语方言,它们都是约数或大概,具体指哪个时段?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九点左右。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16713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