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创作者、初学者、虽然近年有不少涂鸦之作,却不敢有著书立说的非分之想。自知学识浅薄,尚需努力。然,学诗多年,一路走来,得到很多诗词界老前辈的指导,又因2019年6月受孙和平教授重托,撰写《清代贡生泸州孙煃其人其事》一文所触动,有了将诗作结集成册的打算。清末距离现在,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孙煃这位诗家,医家、书法家、画家,与泸州著名画家过伯安齐名,被誉为“江阳双绝”。泸州博物馆现存有过伯安的书法作品,而孙煃的各类作品去遍寻不得。唯有《巴蜀文化名人辞典》和民国《泸县志》,“泸州市图书馆碑帖拓片”记录里,有关于孙煃及代表作的记载。没有从事文字创作的人,大都认为写作者,都在宽敞明亮,高大上的书房里写作。舒适安静,环境优雅,只有真正从事文字创作的人才知过中滋味。
我的所有诗作正如我在《听荷斋吟草》后记中所说,大都成于奔忙的旅途中、繁忙的俗务间、辗转的公车上、难以成眠的深夜、独自行走的街沿、匆忙的送学途中,陪伴双亲输液的病床边,锅碗瓢盆的交响声中,或一觉醒来的凌晨。随手用手机打字,存进QQ空间日志里。多少次在公车上为了琢磨一首小诗往返过站,弄得两头步行,哭笑不得。在家修改诗作,曾经历一系列的惊心动魄:把鸡汤炖到差点燃烧起来,把卤水烧干到只得连锅一块儿扔掉,把出门随身带的物品遗忘,只带着一首尚需修改的小诗回家。友人骂我走火入魔,智商尚可,情商为零,先生说我忘乎所以,只有诗词。我很赞同一位诗词名家的说法:没有进入如痴如醉的境界,学不好诗词。我在写孙煃一文时,为了找到孙煃的作品,费尽心血,最后却不尽人意。由此反思,我的诗词也是经过了许多煎熬得以成形,虽然不敢奢望传世,但也不能一直存在QQ空间日志里,冒着各种失去这些诗作的风险。虽然没有“三年得两句,一吟泪双流”般的经典,但也是我笔写我心,将亲情、友情、乡情、所见所闻,行吟之点滴,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记录下来,打磨成诗。若将这些诗词汇集成册,起码对自己的创作生涯是个交代,还可给风烛残年时的自己留下一份独特回忆。《听荷斋吟草》一书,选编了我2014年至2020年初的大部分诗词习作,其中,绝句413首、律诗38首、词18首、古风4篇、新诗11首、歌曲7首。
拙著自2020年7月书成问世以来,得到省内外方家的抬爱和鼓励。纳溪山翁诗社的前辈们在雅正《听荷斋吟草》时,开了讨论会,贵州赤水诗词楹联学会的方家们,写了不少赠诗,有的前辈还把赠我的诗词,写成书法作品快递给我。《赤水诗联》2020年第 8期,第9期,陆续刊发了与《听荷斋吟草》有关的诗词。如穆同贵会长 《 谢孙孝莲女士赠书》“名家风范一枝莲,歌赋诗词韵味甜。”赤水诗家张自力先生的读《听荷斋吟草》:蜀国一枝莲,才情动九天。拨云循古道,登顶得奇篇。婉约缠绵意,浩然正气间。重来杯共举,江水也流连。......
仁怀市诗词楹联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母光信先生的 《鹧鸪天.酬泸州诗友孙孝莲赠书》: 一缕清香扑鼻来,缘之菡萏正花开。芙蓉出水频争艳,莲叶托珠甚讨乖。 看绿韵,听荷斋。个中情趣荡幽怀。斯时捧读易安著,不恋窗前月影筛。泸州市诗词学会办公室主任申虹云先生的《读听荷斋吟草赠孙孝莲女史》:幼历艰辛学未深,却抛窘困拜贤人。平常生活如诗过,笔落天成首首新。这些赠诗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觉得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所有的艰辛付出都值得。
泸州市龙马潭区诗词楹联学会的李忠芳大姐,在我赠书当日,一口气读了整本书。第二天打电话给我时,心情非常激动,她说:“孝莲,昨晚我直到凌晨两点才读完《听荷斋吟草》,写得很好,全书没有一个别字,没有一处出律。足以证明你对诗词的热爱程度和对文字特别认真的态度。”在得知《听荷斋吟草》一书所剩无几时,说:“还有那么多诗友没有得到你的书,读到你的诗,你一定要再版,我把自己出书省下的钱拿出来赞助你,再印几百本”。就这样,《听荷斋吟草》问世不到一个月时间,第二次印刷300本。
《听荷斋吟草》编辑期间,由于疫情的原因,几经耽误。在这期间,将我带入诗坛的恩师因急病不幸去世。如果《听荷斋吟草》是一份答卷,永远都交不到老师手里,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尊师犹如尽孝,由此可见,凡事要把握当下,否则“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路走来,许多感动,几许艰辛,无以言表,适逢和平教授之嘱,成此一篇编后,就以步和张自立先生一诗作为本篇文字的结束语把!
步和张自立先生《读听荷斋吟草》兼答众方家
源起赏青莲,今生不负天。
重温茶马道,续读宋唐篇。
笔底藏禅意,笺中盛世间。
重逢觞再举,万物复流涟。
(编辑:黔州)
谢张自立先生留言共勉!问好!冬安!
明.王冕:白梅两句:冰雪林中著此生,不同桃李混芳尘。墨梅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总留清气满乾坤。阅读此文不知如何表达,仅亿古人佳句共勉之! 赤水读者,诗友。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