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一亩三分地”来形容个人权益或职权范围,也有人比喻自己的私有财产或势力范围,包括承包耕地、林地和其他。那么,“一亩三分地”这一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是遵义方言吗?
过去,我一直以为“一亩三分地”是计划经济时期划分农民的自留地或蔬菜地。后来读了一些书,才知道不是这个意思。原来,它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满族,在1644年建立清王朝以后,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老倌,为了弄懂汉人的耕种技术,熟悉节令,及时了解农事季节,在惊垫这天乘龙车从正阳门到先农坛去耕地。当时划出的供皇帝侍弄的那块地叫“演耕田”,相当于现在搞的示范地。每年由皇帝、皇后演示“亲耕”,表示普天之下应该种植五谷了,以此显示朝廷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做法世代沿袭,而且他人不得将“演耕田”改作他用。由于当时皇帝“亲耕”的这“演耕田”恰好是“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便推而广之,将个人利益或势力范围称为了“一亩三分地”。
今天,我们常听某些人调侃式地说起的“一亩三分地”,正是这个意思。在黔北大地,许多村民也不时说起这个习惯性的词语,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这是遵义方言。如果硬要说它是方言,它也是北方方言。虽然遵义话也是北方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亩三分地”却不是遵义方言。至于它是东北方言还是华北方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否则也会闹出笑话。
(编辑:白桦)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