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作来说,写农村题材的作品熟悉农民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譬如要写生猪,光晓得猪分公母是不行的。过去,农民把养猪作为生活的一种重要依靠,创造了不少民间语言或称呼,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知道。我长期生活在农村,了解猪的一些称呼,想跟各位聊一聊与猪的这一话题。
农民养猪,主要是为了卖钱、吃肉和肥田。只拿公猪母猪来养是根本不行的。母猪产下小猪后,满月了就要请骟猪匠来阉割,把它变成中性的猪崽,成为一种不公不母的动物。阉割过的小公猪,农民不叫它公猪,叫“牙猪”。阉割过的小母猪,也不叫母猪了,叫“草猪”。可以这么说,母猪生下的猪崽,雄性的叫“牙猪”,雌性的称“草猪”。专门养母猪为下崽的,这种雌性母猪才叫“母猪”。至于养公猪的农户,那就更少了。养公猪的目的,是把它牵到养母猪的人家去给母猪配种,赚点零花钱。但是这种公猪,农民也不直接叫它“公猪”,而是称它“脚猪”或“郎猪”。养脚猪的人,人们一般称他“放脚猪的”。
值得注意的是:母猪下崽叫“退崽”或“退猪儿”,阉割也不叫“阉割”,而是叫“骟”或者“劁”。专门阉割公猪母猪的人,人们叫他骟猪匠或劁猪匠。
猪崽满“双月儿”后就要开始发情,会烦躁不安,而且经常“打圈”。所谓“双月儿”,就是两个月,60天的年龄。农民说的“双月猪儿”就是满了两个月时间的猪崽。母猪在发情期间,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或拱开圈门逃跑出去,有的农民称这种现象为“叫湿”或“打圈”。这时,主人就要请“放脚猪的”撵着脚猪上门来交配,也有养母猪的撵着母猪到养脚猪的人家去交配的。但是,配种也不说配种,而是叫“把”,有的人也叫“保窝子”。阉割的猪崽育肥后才叫“肥猪”,没有育肥的叫“架子猪”。杀肥猪叫“杀猪”或“洗猪”。“有钱无钱,杀猪过年”是农民群众的普遍心理和美好愿望。
专门杀猪的人,叫“杀猪匠”,文雅点的说法称“屠户”。杀猪也很讲究,只有过了冬至才能杀年猪。冬至以前杀的,据说猪肉会“出”(疑为“殂”,生虫长蛆的意思),不利于保存。杀猪必须一刀过命,忌讳杀第二刀,旺(应为“衁”)子也要求多。
杀猪人家当天请帮忙或关系融洽的邻里吃饭,叫“吃刨锅汤”。过去的农村,吃刨锅汤主要吃的是猪肉、旺子、猪肝等食品,不像今天开馆子的那样办得这么复杂,主要是那时的时间和条件有限。
这是我在几十年的农村生活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一些关于生猪的方言或风俗,也是一头生猪的饲养过程。有不妥的地方,希望读者来纠正、补充或完善,下面我再说一点饲养方面的话题——
猪,是一种哺乳动物,鼻和嘴都长,耳朵也较大,是人类大量饲养后用来食用的一种家畜。所以,人们常用“猪”来形容或比喻某人愚蠢,且创造了不少谚语。譬如“嘴巴两抹抹,道谢猪二八”“三十夜的老母猪,迟早都挨那一刀”“槽中无食猪拱猪”等。“猪食子”就是煮熟了喂猪的食物,“猪草”就是饲养生猪的各种植物,“猪圈(音juan4)”就是养猪的地方,“猪场”就是养猪场或者繁重仔猪的场所,“猪排”是炸或煎的大片猪肉,“油渣”是猪肉或边油熬出油后的渣滓。“边油”就是板油。所谓“板油”,就是猪肉里面、内脏外壁成片成块的油脂。板油是猪油最集中的地方,出油率高、油渣少。猪毛不全是猪鬃,只有猪背脊上的硬毛才称猪鬃,可用来制作刷子等工具。
其实,猪的全身都是宝,就连猪粪也是极为宝贵的农家肥,民间有“养猪不赚钱,肥了一块田”之说。不仅如此,猪还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生活启示:“猪往前拱,鸡往后扒——各有各的门道。”
猪的称呼很多,在商业上活猪叫毛猪,也称生猪。屠宰后已经煺毛的叫白条猪。形容人不爽快的叫腻毛猪,调皮捣蛋的人叫扌造扌造儿(cao4caor4)。对了,还有一种猪叫奶节,专门指双月之前的雌性猪,或者阉割之后的雌性猪,与雄性的“牙猪”相对,也可以称它为“草猪”。
注释:拼音字母后面的1、2、3、4、5,分别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