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冬至漫话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钟金万    阅读次数:25901    发布时间:2020-12-21

二十四节气是老祖宗的发明创造。2016年申遗成功后,在惊艳世界的同时,也给各地的民俗爱好者提供了新契机。所谓节气,就是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的时间里定出来的若干个点,每一个点就叫一个节气。节气既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标示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通常所说的节气,也指每一个点所在的那一天。二十四节气指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它表明了气候的变化和农事的季节,在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形球体。所谓黄道,就是指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的那一个圈。太阳一年所移动的路线,那个圆圈就叫黄道,它是人们在天球上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上。那么什么叫赤道呢?它是环绕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哎呀,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冬至上来吧。

我之所以要先说冬至,主要是它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而且还有冬至大如年传统说法。

冬至,又叫至日,是节气的起点,也称南至亚岁,其重要性仅次于元日(元旦)。据专家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唯一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是冬月(农业十一月)里制定闰月的大前提。因为,节气和公历都有阳历的属性,相对固定,冬至常在阳历1222日前后。

冬至这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所谓冬至点,就是黄道上最南的一个点。古人对冬至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授神契》曰: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冬至后来变成了民俗节日,称为冬节”“冬令,还有冬至大如年”“肥冬瘦年之说。

相传,冬至在周代是新年的元旦,是一个很热闹的日子。科学家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了这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今天还有冬至过,地皮破”“冬至不过不冷,夏至不过不热”“冬至已过——来日方长等传统说法。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二十二个,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是到达的意思。气象学上规定,冬至是北半球冬季开始之日。冬至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的南回归线,故有日南至之称。这天的日影短至终极,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所以又有短冬至”“长夜节之称。过了冬至,因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日出日落的方向也逐渐北移,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因此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这个时候,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少,于是短期内气温将继续降低,开始进入数九寒天。这样民间便有了大雪当冬令,冬至头九天”“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谚语。此时,我国东北地区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黄淮地区也是雪花纷飞、天寒地冻;黄河中下游的河面开始结冰,有大雪交冬至,冬至不行船的说法;云贵高原进入数九寒天的季节,百姓开始宰杀年猪,备办年货。各地大部分农村的田间活动,基本处于休闲状态,仅限于为来年的生产物资作准备。正如谚语所说:十一月中农事闲,立冬小雪天将寒,大雪过后冬至到,选种积肥为来年。但是,华南沿海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却在10℃以上,冬作物继续生长,菜麦青青,还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农民仍在忙着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积肥造肥。江南地区农村还要进行越冬农作物的管理,蓄水保苗,防治越冬虫害。

遵义人的冬至尤为特别,冬至后气温开始进入最低阶段。俗谚道:冬至开始,肥猪该死。冬至后,农村开始宰杀年猪,有的还要杀羊杀鸡等。老农说:冬至这天吃了羊肉,可抵御一冬寒冷。

冬至这天除了吃羊肉、狗肉外,人们还开始念道《数九歌》。这首《数九歌》在遵义农村广为流行。歌曰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或者七九六十三,遍地行人把衣担);九九八十一,庄稼佬儿田中犁。

《数九歌》数的是冬至以后的81天。它以九天为一个阶段,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依次往下数,一直到到惊蛰前二三天的九九。这81天称为数九寒天。数九反映着一年中从较冷到最冷、又开始暖和这么几个阶段的气候变化过程。冬至后的第一个节气是小寒,第二个节气是大寒。每个节气相隔15天,一年中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大寒,也是三九四九的范围。也再次说明三九四九是最冷的天气。因此,民间有小寒大寒,杀猪过年的俗谚。

关于冬至这天吃羊肉可抵御一冬寒冷的说法,出自于东汉名医张仲景用羊肉汤为贫民治疗冻伤的故事。众所周知,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医术很高,人们称他为妙手回春的医生。张仲景晚年在长沙做官,一年冬天他告老还乡,经过白河岸边,看见老百姓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好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回家后,仍然记着那些被坏耳朵的穷人。他叫弟子们在南阳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了个棚子,架起大锅熬药。冬至那天开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他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一起,在大锅里煮熬而成的。待羊肉、药物煮好后,捞起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冻伤的乡亲们吃。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汤。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大家都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冻伤也痊愈了。

又一年的冬至,张仲景病死。弟子遵照他的遗嘱,把遗体运回长沙安葬。南阳人和长沙人听说后都来抬运棺材。当送葬队伍走到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时,突然灵绳断了。他们只好将张仲景就地安葬。为了纪念张仲景,百姓就在冬至这天家家都吃起了娇耳。后来,此俗传到遵义,不知怎的就变成了今天吃羊肉汤锅或羊肉米粉的习俗。

也难怪,元代以前朝廷曾数度将遵义划归湖广行省管辖,加之明军平播时有数万军队来自湖广并在遵义落业、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徙(当时遵义属于四川最东南的一个府),冬至吃羊肉这一习俗经过漫长的演变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幸的是,如今遵义的羊肉粉和羊肉汤锅早已蜚声中外,成为驰名商标。主要以遵义山羊加上朝天椒炮制的冬令食品羊肉火锅,不仅具有抵御寒冷和舒筋活络作用,而且成为名优美食里的黔北一绝。

我国古代的主要节日有十四个:元日、人日、上元、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日和除夕。由于古代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所以政府和百姓都十分关注农业生产,于是形成了很多关于冬至的谚语。比如: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暖,烤火到小满等等。我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不少地方在冬至还流传着祭天祭祖的习俗。据《遵义方言诠注·遵义风俗》载:冬至吃羊肉、狗肉进补。冬至以后开始杀年猪,之前杀的年猪要(出现虫眼或生蛆)。夏至是栽秧的最后期限,有夏至不栽,东倒西歪之说。冬至逢壬数九,夏至三庚入伏,可见这两个节气十分重要。此外,还有冬至至长,夏至至短之说。据《遵义民间禁忌》载:冬至: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这天太阳南移动至极点,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说起冬至吃羊肉或狗肉,介绍一下羊肉和狗肉的性味与功用。羊肉,性温,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身体虚亏的人有治疗和补益作用。冬至吃羊肉,是云贵高原上遵义人千百年来的选择,如今早已形成习惯。但是,感冒的人是不能吃羊肉的,跟吃不得甜酒(即甜米酒)一样,会加剧病情。狗肉也是大补食品,也适合冬季进食。但是,在遵义狗肉却不能上祭席,不能作为祭品。一些人认为,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食了心里不悦。另一些人认为,狗是吃屎的动物,十分不洁,不能祭祀祖宗,也不能祭祀鬼神。但是,如今吃狗肉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拒食者多为老人和佛教徒。

现在过冬至,遵义人都喜欢呼朋引伴,男男女女穿行于羊肉店、狗肉馆。围着火炉,就着羊肉狗肉,喝杯小酒,不是过年胜似过年。他们谈论的话题是冬至打日霜,夏至干长江”“冬至动雷年成坏”“冬至逢甲子,牛马全冻死”“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霜雪走纷飞等谚语,共同关心着来年的收成,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688603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