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通衢、四通八达,通州、通川、达县,在历史的演变中,达州这个地方的名称变化非常频繁,各种称谓也非常多,但通过梳理,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地理位置而命名,其中就包括现在使用的“达州”一词。当然了,现在使用的“达州”也并不是今日原创,而是在废废立立中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除石器时期和青铜时代早期的未知时期外,有文字记载的,在历史上从汉水流域往返四川经过达州有三条官道,其中一条是翻越南江县米仓山的米仓道,另一条是为杨贵妃运送荔枝而修建的荔枝道,以及经通江、过平昌、入达川的汉中道。在这三条古道中,米仓道最为世人熟知,荔枝道则以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赋予了更多的诗意,而汉中道则在文献中记录很少,因此也是一条很少听闻的古道。
在查阅资料的寥寥数语:汉中古道,从字面上看,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今达州市和重庆。而根据实地探访,今天的通川区江陵镇也是其水陆分界点之一。而对于江陵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可是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县级行政中心的地方。据历史资料:恒丰县,唐武德二年 (619) 置,属万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州市通川区西北江陵镇。同时,江陵镇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水陆码头,也是一方大镇,南来北往客商云集,甚是繁华。特别是每年春节的火龙,更是久负盛名。
其实,汉中古道对于达川区洛车乡、虎让乡、道让乡一带的人来说,在上世纪90年代前交通还不发达的时候,这一带老百姓步行到平昌县都是走这一条道路。也就是说,汉中古道对于这一带的人来说,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前。而在达川区洛车乡(2019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并入石桥镇)有一个叫寨子坪的地方,就是汉中古道的必经之路,并且还设有驿站。
说到寨子坪,在历史上曾经是平昌县的管辖范围,后来划入达县(今达川区)。这里与达川区道让乡(并入石桥镇)毗邻,与平昌县涵水镇呈山上山下之势。2016年8月,作者对寨子坪进行了一次探访,并在当地邀请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者作为向导。
荆棘滕曼掩古道,经风历雨话沧桑。向导老者姓靳,靳氏在当地是大家族,并且在相邻的区域以该姓命名的地方有两个,分别是靳家坪和靳家沟。在这次的探访中,作为向导的靳姓老者对于大、小寨子以及故事也进行了大致讲述。据老者介绍,寨子坪分为大寨子和小寨子,而大寨子则是古道上曾经供人歇息和喂马的地方,小寨子则是一座古庙。他们靳氏家族都是楚国大夫靳尚的后裔,所以在这一带的靳氏对于“屈原被靳尚害死”这一说法是持坚决否认。
老者还骄傲地告诉作者,现在达州城(市博物馆门口)洪钟上的(儒林郎军事推官)靳南举就是他们的先祖。根据作者分析,对于这一说法可信度应该还是比较高,因为作为远在距离达州市城区还有100多公里的古稀老人,进城的机会都非常小,如果不是家族代代相传,是不可能知道这口洪钟的,就更别说还能清楚地表达出铭文上有靳南举这样一个人。由此也证明,这支靳姓家族进入当地繁衍生息是非常早的楚国人。
据老者讲述,据传在明末清初,靳氏家族有一位先祖在明朝朝廷做官,后来清军入关后,他们这位先祖于是便回到家乡,团结起族人占据小寨子与清军进行了长时间的奋勇抵抗。目前,这位靳氏先祖的坟墓依然完整保存,只是时间久远,字迹分化严重。而在红军进入巴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期,达州地方军阀刘存厚的部队占据着大寨子,红军占据着小寨子,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老者讲述,当时刘存厚部队的大炮就架设在大寨子一块名称“乌帽石”的巨石上向小寨子发射炮弹。后来,由于敌我悬殊,红军不得不退出战斗。
大、小寨子位置十分突出,呈直线南北向,西北为悬崖峭壁,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半个平昌县域,东南方山体虽然陡峭但高度不是很高,山下是相对平缓的梯田。小寨子只有南面一条道路上下,大寨子则成“胃”状,南北有门相通,而无论是大寨子还是小寨子,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山顶荒芜太久,道路已经被荆棘掩盖,但是经向导用刀劈开,古道依然完好。目前,大、小寨子石门依然存在,特别是大寨子不但门框保存完好,驿站围墙保存得也相对完整。
在大、小寨子之间的古道上,目前还有两棵苍劲挺拔的古柏。据靳氏老者讲述,古柏的产权属于靳氏家族,原来是三棵,曾经被洛车乡政府私自砍伐了一棵,后来在靳氏家族的强烈要求下进行了赔偿。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