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竿钓鱼,源于古代先民捕捉鱼类的生产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垂钓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
圣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名人学者大多喜爱垂钓。翻开浩如烟海的古今典籍,人们的收放之间在这里凝聚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丹青,一篇篇富含哲理的诗篇,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这大概就是垂钓文化吧。
静静细思,在垂钓的历史长河中,除去为养家糊口而钓之人,生生不息的钓者为何而来?
垂钓,有时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政治大智慧。“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商朝末年,七十余岁的姜子牙千里迢迢来到西歧,不去毛遂自荐。他直钩无饵,悬空水面,钓于姬昌必经的渭水河畔, 直至钓出一个贤德的周天子。他先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后又辅助武王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姜尚大器晚成,实现了人生的伟大政治抱负。
当今,公园里的售票钓场,许多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下,围着水泥池子钓金鱼。一样高的杆,一样长的线,一样的钩饵,不一样的收费标准。池水清澈见底,金鱼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大都处于饥饿状态。用时不长,收获颇丰。对这种垂钓褒也好贬也罢,它各取所需,互利共赢。孩子钓到了欢乐,家长钓到了孩子的专注力,场主钓到了家长的金钱。
操竿于江河之滨,寄情于湖泊之畔。人鱼之间斗智斗勇,垂钓过程其乐无穷。垂钓融工具、经验和运气于一体。钓者不断更新改进钓具,总结交流垂钓经验,以求撞到好运。抛线引鱼之宁静和专注,咬钩遛鱼之激动和愉悦,收竿取鱼之满足和成功,垂钓过程带来的种种快乐,门外之人是难以理解的。
柳宗元留有这样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钓而钓,淡泊从容,无言抗争,独赏一江雪景。不钓而钓,置身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安逸和恬静。不钓而钓,让心若止水,让灵魂超俗脱凡,静中筹划为人处世,磨刀不误砍柴工。
辩证思维,人鱼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深度观察,人即鱼,鱼即人。人把鱼钓出水面,鱼把人钓到水边。在红尘滚滚的现实社会,有人位高权重,没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名利熏心。这些人处心积虑,放长线钓大鱼,钓金钱钓美女,为进入所谓的至乐之境而不择手段。这些人没能走出一个轮回,被种种诱惑拉入深水,与“饵”同亡。这正是:千年江湖数钓竿,谁主沉浮一线间。莫笑鱼痴贪饵死,鱼亦诱人入深渊。
在人生的大江面前,要坚守做人的底线,不要碰做事的红线。在工作闲暇的大湖之畔,不妨端坐凝思,气定神闲,悠然垂钓,为了鱼儿,不忘初心。
作者简介:
马东海,男,汉族,62岁,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宣传部门退休干部,从事了大半辈子宣传教育工作。
(编辑:黔州)
初审通过,纸刊《画稿溪文学》拟录用。本刊有意采用,但需和作者沟通。请作者一定务必于两天内主动加纸刊《画稿溪文学》总编木子微信号:17738013139,并和总编木子沟通用稿事宜。 鉴于网络粘贴不便,我们的投稿邮箱为:1114518571@qq.com,请把本文整理在WORD文档内发到我们邮箱备选。需具备:作品、作者简介、通联(姓名、电话、邮编、详细地址、微信号、微信昵称),生活照一张备用。 《画稿溪文学》编辑部,木子 2021.1.10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