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红旗渠”,被人们称之为“人工天河”。而在西南腹地的云贵高原上,同样也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天渠”——贵州省瓮安县玉山镇小开洲村的“岩上大沟”。
在饥饿的岁月里,小开洲村民为了填饱肚子,其中大池、大坪两个生产大队几届党支部想尽一切办法,率领群众凿壁引流、星火相传、不停地开展自我拯救。这条人工天渠在逶延的莽莽群山中延绵10余公里。其中一段长823米,高约1千余米的悬崖峭壁凶险极致,阻挡了一代又一代的引流开拓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72年,当地人民在党的率领下,不畏艰辛,置之生命于度外,毅然完全凭借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坐在竹框里,在悬崖上分3处同时开工;其中最险段2个大队48人组成敢死队从悬崖上空下垂而至,用炸药、用铁锤、用钢钎、用十指历时2年投入96余万人次劳动力,以牺牲2人,负伤多人的巨大代价,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这条生命之源,在原来两个生队仅有300亩的水田里,增加2000余亩,彻底解决了小开洲村13个村民组2000余人的温饱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岩上大沟”的精神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2013年,在党中央的一声号召下,全国拉开了精准扶贫攻坚的序幕。2019年6月,瓮安县纪委派驻小开洲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雷轶,在走访中从老人们的口中了解到当年党率领村民们,以不惧艰辛、排出万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斩断了饥饿的穷根,让村民们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他的心中,“岩上大沟”精神这种敢于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仍是我们今天值得学习和世代相传的好榜样!”
1.“对,就这么干!”
“哎,眼下马上就要春耕了,可田里却没有一滴水,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难道我们真的要守着乌江渴死、饿死吗?”
悬崖峭壁上的岩上大沟一号隧洞口,山风阵阵,清流声声。沟坎上,一块几千斤重的巨石矗立在隧洞口的流水旁边的乱石堆里,显得有些落寞更有些沉重。乱石块的大小缝隙里,残落着一片片杂乱无章被兀鹰吃掉后剩下的各色鸟毛,裸露在石缝外的羽翼在风中轻轻颤动。巨石下的沙尘里,几十个地鼓牛躲藏在大大小小、圆圆的沙窝子底下,一动不动。
瓮安县纪委派驻玉山镇小开洲村扶贫第一书记雷轶站在巨石前,左手按在巨石的棱角上,眼睛直视着群山下似玉带飞舞的乌江流水。脑中满是四十八年前小开洲公社大坪生产队支书詹国华独自坐在悬崖边,“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看着早春数月不见雨点喃喃自语的身影。他身旁的乱石块上,烟灰散落一地。在他坐落的草丛左边,从群山中冒出的那股山泉在陡峭的石壁的灌木丛里时隐时现、奔流不息地朝乌江冲去。
“能不能从悬崖上凿一条沟把水引过去?”
天空中,强烈的日光粗暴地炙烤着大地,隆冬过后的早春没有一点草芽的影子。他看了看右边一直多年嘲笑他的悬崖峭壁,又看了看身下匆匆离去的山泉水,突然间,詹国华站了起来,在他旁边的石块上抖了抖手中的烟斗。
“对,就这么干!”
老支书独自坐在悬崖边的身影和他那铿锵有力的话音一直萦绕在雷轶的脑海中,他已经在这块巨石旁边站了很久。在他头顶上空,白生生的石壁光秃秃的,几丝毫无生气的藤蔓在他眼前不停地晃动着。午时的烈日像火一样顺着鬼斧剁下的崖壁泼洒下来,砸在他身上,汗水早已浸透了他身上衣裤。
他来小开洲驻村已近一个月了。在这些日子里,他从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口中了解到了小开洲村的前世今生。尤其是脱贫后的小开洲村,致富奔小康的路在何方?在这期间,他多次不断问自己这个同样的问题。部分村民的不支持工作、发展积极性不高,村里缺乏支柱产业,重重的矛盾就像他身旁这块巨石和鬼斧斫后的悬崖绝壁一样,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在小开洲工作期间,他来这里多少次了,他早已记不清。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只要他遇到困难时,老支书詹国华那天晚上对他讲修岩上大沟时的那些话语就会不知不觉间引导他来这里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时,他也会时不时的想起病休多年在家休养的原小开州公社副书记李大刚的话。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一个地方任职,总要带领当地的群众干点实事,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我参与岩上大沟的修建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它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小开洲的群众对党是非常信任的,也是非常支持各项工作的。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党和群众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我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那么困难的工程。这项工程竣工通水后,看到解决了好几千群众的用水问题。当时,我们也很欣慰,很有成就感。人民群众的干劲对我也是一种鼓舞,一种鞭策,一种责任……我在小开洲公社工作期间,为了工作,很少回老家,其实我本人家里也有很困难……这种工作作风我一直保持到退休。同时,我们小开洲的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在大沟贯通后也很受鼓舞。岩上大沟水通后,大家搞工作,搞生产热情都非常高涨。我觉得啊,修建岩上大沟一方面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更加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及党组织和群众的感情。”
悬崖下,几只白鹤在幽蓝的乌江水面上飞来飞去;空中,一只兀鹰围着几片白云间不停盘旋。
他转过身子蹲了下来,双手伸进一米宽的水沟里。
“对,小开洲村现在不正是缺失这种精神吗?那就是当年的岩上大沟精神呀!”
他站了起来,手中清凉的山泉水洒在有些被日光晒黑的脸上。
“对,就得这么干!”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