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小康社会话新年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钟金万    阅读次数:18935    发布时间:2021-01-18

过去经常在报刊上看到的年关话年之类的标题已经看不见了,值得高兴。但把酒话桑麻”“话发展”“话小康却是必须的,因为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旧时,人们在农历年底结账,欠租、负债的人觉得过年像过关一样难,所以称为年关。如今,贫困山区的建档立卡户都实现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任务,完全没有了昔日年关的丁点儿感觉。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步,我们的奋斗目标将是在建国一百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目标雄伟,前景喜人,但饭得一口一口地吃,事得一件一件地做。我们在苦干实干加油干的同时也要激发一下活力,调节一下生活和身心。这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大家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小康年。

一年的节日有很多,单过阳历节日的就有元旦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月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等。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遵义人的民间传统节日。大家首先来回顾一下这些节日的名称。譬如每年腊月最末一天是过年,除了吃团圆饭,还要守岁;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吃了汤圆之后,上坟山祭拜祖先。初二到十五是给至亲至戚或好朋友拜年。正月初一也称大年初一,这天有诸多禁忌。正月十四叫过大年,与腊月二十三这天傍晚的过小年相对应。民间过小年不甚隆重,以至于没能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记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已经养成了看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的习惯,与除夕夜中央电视台的迎春晚会一样令人高兴,简直是精神大餐。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文明成果。45日左右的清明节主要是踏青,寄托哀思。端午节则吃粽子,喝雄黄酒,这一天的主要内容是怀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要祭祀祖先和无家可归的亡灵,这天跟过年、过大年一样要泼水饭。中秋节要打糍粑,欣赏天上月皎洁,地上人团员的美景。最后是过阳历1222日左右的冬至,主要以吃羊肉、吃狗肉为主。说起要祭祀兼泼水饭的节日,一年中主要在过年、过大年和月半(中元节)这三天晚饭时进行。重阳节是九月初九,吃糍粑是为了庆贺丰收。1988年后,国家将重阳日定为老年节,各地开展敬老孝老的活动蔚然成风。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前一日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年。关于过年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就要走村串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又到了某个乡村,当它看见两个牧童正在比赛,谁胜利了就放一个炮仗表示祝贺。它顿时吓得要命,便逃跑了。又窜到另一个村庄,迎头看见一家门口晒着一件大红衣裳,不知何物,吓得掉头就逃跑。后来,又来到了另一个村庄,看见一户人家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走了。于是,人们摸准了有怕响、怕红、怕亮的弱点,等下一次来的时候,便燃起晒干的竹子,在门上贴上红字进行驱赶。后来又逐渐演化成了放鞭炮、贴春联等过年风俗。

那么,真的是一种怪兽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年年都要过年呢?原来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写法是一个字,下面是一个字,即人负禾苗状,表示一年的收成。可见,庆贺一年的丰收,表达丰收后的喜悦,才是过年的本意。也就是说,年表示的是年成,是五谷成熟,也引申为丰收。

每年春节前一天是过年。除夕、春节是城乡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中下旬开始,民间开始杀年猪,做酸鲊肉、灌香肠、用柏香桠(树枝)煪(熏烤)腊肉和香肠。腊月二十四这天主要是打坱尘,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喜迎新春。过年这天傍晚,家家都会摆上丰盛的酒菜,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员饭(又称年夜饭)。接着是守岁,一般要守到子夜上床睡觉。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吃过年夜饭后开始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零时燃放烟花爆竹,此时城乡更为热闹。民间的春节一般从过年这天到正月十五结束,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也要吃汤圆和祭祀玉皇大帝。从初九开始到十四日夜,每晚要去祖坟前点烛亮灯。初九亮龙是习俗,但玩龙只能玩到十四夜为止,次日(十五)送至井泉或河边焚化。不仅如此,还有一种风俗也很又意思,就是把正月的前十天定为与人生产生活密切的动植物过年,这就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譬如,正月初五是牛过年,人们认为牛最辛苦,因此特别慰劳耕牛。有的用稻谷磨米浆喂牛,有的用粮食喂牛,晚上在牛栏门口烧香点烛。正月初七日是人过年,人们希望这天天气晴朗,吃菜豆腐或菜稀饭,这样人活着新鲜,少生病。正月初八日是稻谷过年,早上观天哪边黑,即雨水充沛,五谷丰登;哪边亮,即遭干旱,稻谷欠收,晚上要在自家的粮仓上烧香点烛。正月初九日是上九,人们集资请道士到庙宇做法事,称上九会。民众去庙上点燃灯烛,称为点天。各家要在祖坟前烧香、点灯、燃放鞭炮。正月十四日过大年,下午准备菜肴美食祭祖,焚化纸钱,然后吃大年饭。当日除在香位上焚香点烛外,还要在堂屋四角、中柱,各道出人的房门、碓、磨,甚至猪牛圈、菜园上香、点烛、烧纸。晚上把女贞树(俗名爆虼蚤)叶放入柴火中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烧爆虼蚤意为消灭跳蚤。小孩玩打蝗虫游戏,一个小孩身披小蓑衣,扮煌虫,其余小孩用扫帚在后追逐。从堂屋中间追起,一直追到野外,然后把小装衣烧掉,表示消灭害虫之意。最后让孩子吃爆米花,有炒米、炒包谷,称为嚼蛆,以示来年蛆虫少。正月十五日煮汤圆祭祀祖先,百姓吃汤圆后到庙宇烧香或看狮灯表演,龙灯、花灯夜间演出后收灯,春节便告结束。可惜一些民俗已经被废弃,只有一部分流传到现在。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686617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