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福到福禄垭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省桐梓县经济贸易局办公室 黄炜    阅读次数:21526    发布时间:2021-01-22

福禄垭是山间的一个垭口,也是一个地名,同时也是贵州省桐梓县羊磴镇田坪村一个村民小组兴龙组的别称。垭口下住着三十八户人家,东西长度一千余米。地方虽小,却是桐梓县最古老的官道,是狮溪、水坝塘、芭蕉、湾塘人走桐梓县城的必经之路。有要冲之地,守关之险著称。

改革开放三十九年之际,天空骄阳似火,大地炙热如炉。在我人生五十二载来临之日,告别了妻子和女儿与单位的二十一名同事,带上简单的行囊来到了大山深处的夹皮沟羊磴镇,驻进了田坪村。第一天到田坪村报到,发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安详静谧。山和水情投意合,相伴相生。村民们善良质朴,让长久生活在钢筋水泥铸造的喧嚣城市里的我们,以及在物欲横流,人们越来越感到对人情淡漠的无奈和恐惧的今天,在这里我却真正体会到了父老乡亲的热情。乡间田野,无不蔓延着的缕缕真情。

下村的第二天,我被分配到兴龙组包组,帮扶七户精准贫困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打在高大的银杏树上,金叶闪烁。七月的田坪又将是一个艳阳天,雍容而华贵。从花园上兴龙,走到山脚公路尽头,却找不到去兴龙的路怎么走,更分不清东西南北中,好在山脚住着一户人家,我便假装走进屋里去讨口水喝,也顺便问问路,村民不但热情的从屋里出来迎接让坐,还端来了苦丁凉茶,这对于行走在三十七高温下的我是何等的慰藉。

沿着多年无人走过的毛泥土路朝山上走去,山是笔直的陡,路上棘刺丛生,仿佛进入丛林蛮荒野地。没走多时,汗水浸湿了衣服衫,走走停停,一路走一路抺脸上的汗水,两公里多的山路足足爬了两个小时。站在山垭口上,环顾四周,山还是山,峰连着峰,山峰峭壁如削,嵯峨耸立,逶迤不绝,又独立成势。白云深处,林丰木茂,地旷田平。走进兴龙,房林隐舍,两座碉楼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进兴龙组,也就走进了福禄垭。

相传,福禄垭在很早以前是一片净洁之地,居住的是大户人家。自从明朝永乐年间修了官道之后,土匪出没更是乱如麻绳,经常在福禄垭垭口抢过路人的东西,而更多时候,在这条古道上颠沛流离的,是普通百姓和商贾的佝偻身影。这里虽无客舍餐饮,却是过路人心中的驿站。从山脚两边爬上山顶,必要驻足小歇,讨口水喝,道几句途中见闻,再抖擞精神赶路是常事。虽是如此,到了清朝时期,土匪更是猖獗,他们不但夜晚出没抢夺路人东西,连白天也要抢劫过路人钱财。居住在这里的娄姓人家知道后,兄弟俩人决定在四合院左侧建造两座碉楼,请人站岗放哨,一旦发现垭口上有风吹草动,立即鸣枪警示,为过路之人壮行。土匪碍于枪声的威严,最终消失殆尽。

对于福禄垭的碉楼,我早就有耳闻。那还是我在复兴中学读初中时就听姓王的同学讲过,说他母亲就是福禄垭的,是大户人家之女,房边还建有碉楼,知道这是一方富裕之地。后来,他表哥娄方正居然又成了我高中同学。然而,百闻不如一见。在我走访了三户人家之后,碉楼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放眼望去,这里除了山还是连绵起伏的山。但碉楼依然岿然屹立,犹如一朵奇异的花朵,永远不会凋谢,在漫长的岁月里低吟浅唱,无休无止。如有对福禄垭碉楼感兴趣的朋友,你可抽时间走进它,去感受它的魅力,惊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走过碉楼,站在四合院中间,抬头看见一片蓝天,中间的天井像是一个聚宝盆。据了解,碉楼是以生的黄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木材、鹅卵石,再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竹片、木条等等,经过反复夯筑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历经风雨,经久耐用。既有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真是一举两得,不得不佩服福禄垭人的大智大慧。而遗憾的是没有被各级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座碉楼在两居改造中也没有粉刷,一白一黄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当我还在沉思遐想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出现在眼前。这不正是我高中同学娄方正吗,他咋就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了。惊讶之后问娄方正,你还认识我吗。他只摆摆头,不说一句话。后来,经打听得知:娄方正在高考时考的是煤炭学校,在学校读书时经常有同学跟他开玩笑,说什么,读煤炭学校的学生出了校门,一辈子都是下井挖煤的命了。慢慢地,慢慢的,在他还没毕业的时候就精神精神恍惚了。我记得,娄方正读书时本来话就不多,又不肯跟同学们多接触,性格十分内向。每每想到此,才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的艰辛,人生的不易。

走在兴龙组的田间小路上,我还在想福禄垭咋又变成无路垭了呢。兴龙不需要过多解释,想来大家也明白是解放后取的。但福禄垭变成了无路垭,就让人有点不明白了。为了一探究竟,在驻村的日子里,关心群众疾苦,坚持到户走访,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实地考察摸排,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几天来的驻村工作,感受着乡亲的热情,担忧着老乡的忧虑。不求做得轰轰烈烈,却是不敢有半点懈怠。尽量从点滴做起,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原来,兴龙是属桐林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在一九九二撤并建时划给了田坪村,成了边旯掉,被当地群众誉称为小台湾,没有一条直通田坪村的公路,群众到村里办事极不方便,因而又被戏称为无路垭。后来,虽然几届村委会都在努力,但由于人力财力有限,最终还是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没有实现组组通。如果不是有桐林村那条通往外界的盘旋公路,兴龙组几乎与世隔绝。

在兴龙这片古道印烙的土地上,一个山洞,就有着一个惊心动魂的传说。一条石板铺成的赶场大路,也藏着一个个撩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一条新修的水堰,就感动了无数个山神。甚至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棵草,也蕴藏着一份真心挚意的期许。福禄垭真是一块居住人的福地。

为了打通兴龙组群众急切盼望联通田坪村花园组村级通组公路的愿望,遵循习总书记得民心者得天下真扶贫,扶真贫的意旨。与民为善,为民谋利。我第一时间将兴龙组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向桐梓县煤监中心主任张桂强作了汇报,随后,张桂强主任和另外三名队员,冒着烈日,翻山越岭,行走在我曾走过多次的毛林草坡路上,实地踏堪丈量公路线路里程,并与组长娄方友及群众座谈,决定从办公经费中挤出二万元支持兴龙组到花园组二公里多公路毛路面开挖,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热情,迅速筹资一万元。于九月二十三日破土动工,经过半个月的艰辛努力,终于修通了田坪村组组通最后一条通组公路,打通了最后一公路。真正结束了兴龙组与田坪村与世隔绝的历史。使无路垭又变成了福禄垭。同时还帮助兴龙组实施8户移民搬迁桐梓和羊磴,为一户争取到教育补助经费15000元,为12户人家争取到低保金,硬化水泥公路860米,虽然做的微不足道,但总算尽了一份力。

流光闪逝,一年多的驻村蹲点扶贫工作很快过去了。兴龙组的十二户精准贫困户,除二户孤儿外,已顺利脱贫。

福禄垭,我走过了春秋,也走过了冬夏。福禄垭的山,让我流连忘返,福禄垭的路,让我驻足难移,福禄垭的人,让我的难以忘怀。相识是缘,相知是福。要知道,离开是风景,留下才是人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福禄垭的人是有福的。福禄相依相伴,福禄垭的人更有福禄。天会更蓝,水会更绿,山会更美。明天的福禄垭一定不同凡响。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686722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