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一个朋友感情遇到挫折,心情低沉的他,滔滔不绝的向我倾述自己的经历,每到伤心之时言语间更是悲痛至极。看着他难受的样子,我在情感上表示理解,因为感情遇挫的经历我也曾有过,那的确会令人撕心裂肺,整夜里辗转反侧,但实际上此刻我对他的伤怀并未感同身受,因为不是属于自己的经历,旁人始终无法切实体会。
即便未能感同身受,但作为朋友的本分,我当然得安静的倾听,倾听的过程中自己在也不停的开导他,“花香自有粉蝶来,”、“天涯何处无芳草,”、“离了谁地球都会转,”、“世上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比比皆是。”自然落不了俗套,都是一些烂若披掌的安慰语。我以为凭借自己一番行云流水的劝说后,对方在情绪上应该会有较大的改观,我问他好点了吗,他却回答我,“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非常难受”。
一时间,我竟为自己毫无作用的劝说感到一丝失落。失落片刻后,我突然发现他说的那句话似曾相似,在过去的某些日子,我好像也说过,同样是在遇到挫折别人安慰我时,情景是如此相似,低落的心情,阴沉的天气,哀而不伤的忧愁,虽然当时的我也从别人的口中得到了慰藉,但内心深处的波折却并未减弱半分,冷暖自知,自己的经历,旁人怎能体会。
回想起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当我们受挫时,总是会有无数的道理绕着我们盘旋,而且几乎含括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维系各种人际关系、战胜磨难挫折、如何处世以及如何避免曲折等等。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道理,成长的过程中也从未停歇,甚至还会一直持续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即便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者,也很少有人能够胸有成竹的说自己对经验的积攒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积累的过程一定漫长而又曲折。
一直以来,有两种书我一向不喜欢读,一种是涉及成功学的书籍,里面通常会例举或编造许多成功者的成长历程,把他们描绘成至高无上的“神”,当然成功者自有与常人不同之处,也必定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学习别人的优点无可厚非,但成功者所遭遇的挫折,却在那些书中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必定会被主人公完美解决,而那些头破血流甚至倾家荡产的败例却被悄悄隐藏,使读者误以为成功唾手可得。除此之外,书里还会教你想要成功必须拥有的条件,但事实上,没有一位成功者的成功是因为看了一本成功学的书而成功的。还有一种书我也很少看,各种所谓的心灵鸡汤,心灵鸡汤乍一看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可这种温暖只不过是你内心脆弱时一种恍惚的精神寄托,真正的成长得靠自己经历,蜕变的过程往往悄无声息。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雪的面目》,“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老师说雪是纯白的,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老师说雪是粗的,儿童就猜测雪是像沙子一样。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沙”。未曾亲身体验过寒冬的人,自然无法知道什么是雪,相反生活在极地的人,也无法了解热带的四季如春,自己未曾经历过的,又怎能体会。
老话说“不见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一直以来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一种愚昧行为,但我却认为这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探索。在广大的西南山区,每到冬季家家户户会烧起一种火炉,火势纯熟时,炉壁会被炉火烧得滚烫,当家里的孩童学会走路后,大人都会警告小孩,“炉壁是烫人的,不能触碰。”也许有的孩子能记住,但能记住多久却不得而知,而孩提时代是极富有探索精神的阶段,孩子们总是难以抑制内心对这世界的好奇,他会忍不住去试探,只有自己被烫伤后,才知道靠近炉壁会疼,虽然烫伤后会大哭一场,伤口也需要时间愈合,但这教训一定能铭记一生,此后的生活中,他绝不会主动再去触碰正烧着的炉壁。
我们首先得承认一件事,道理既然称之为道理,一定是有缘由的,因为那些至理名言通常都是由先人前辈们的实践经验积累所得,但道理只在特定条件下才具有科学性,例如我们生活中可以常见的部分名言警句:“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可见若想有效利用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难以找到与实际情况相对应的道理,一方面世态的发展往往毫无征兆,我们无法及时反应,另一方面,我们难以下定决心付诸实际行动去实践道理。我们都知道光阴似箭,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惜时如金;我们都知道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但又有几个人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练;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又有几个人在遇挫时能立刻重整旗鼓。
我理解了这位朋友的“不识好歹”,对于此时的他来说,任何至理名言都毫无作用,静等时间发酵才是最适合的方法,日子久了,自己必然会从感情的阴霾里重换新生。你如果想告诉一个人雪是什么样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带他看一场纷纷扬扬的雪,而那些义正言辞的道理,只有等我们自己亲身体会后才会切实明白,真正的顿悟一定是由心而感,就如同鸡蛋,外力打开是食物,自己破壳而出才是生命。
作者简介:
丁欢,贵州散文学会会员,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
(编辑:黔州)
《画稿溪文学》海选用稿通知:本文符合纸刊《画稿溪文学》发表要求,通过初审进入二审阶段,请您务必于今天内尽快主动加总编木子微信手机同号:17738013139,并快速了解、沟通相关用稿事宜。按编辑部规定:不主动了解沟通,就作为自动退稿。 《画稿溪文学》编辑部 2021.1.27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