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微篇 >> 正文

守泉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志坚    阅读次数:18313    发布时间:2021-01-29

村西有座泉,叫西泉,这样叫是因为村南还有一座泉,叫南泉。无东泉和北泉。

只有西泉有守泉人,西泉的水特清,可看到泉底的泉眼正冒着汩汩清水。水草在冬天也透着绿,鱼虾也有,于是这里便让孩子们常念叨着。

泉在沟底,那沟很深,四周像是悬崖,长满荆棘,站在四周沟顶只能看到一个鸡蛋大小亮亮的影子,所以这里也叫“鸡蛋泉”。通向西泉的路只有东面的一条收拾干净的长坡,坡在中间拐了个弯,就在拐弯处有一窑洞,窑洞外搭着简陋的草棚,那里住着守泉人李二。

李二我见过,额凸脑秃,眼窝深陷,嘴大鼻塌,身长腿短,还是个罗圈,好像世上所有的“好处”都让李二霸占了,如果在晚上遇到,可不就是“鬼”么!好在李二几乎不曾离开破窑。

有这样的李二在,孩子们便不能时常去,有时候还得像游击队员一样探哨,潜伏,突击,无论成功与否,孩子们都不用担心,因为李二是个哑巴,绝不可能把这样的劣迹告诉家长或者村里负责人。只不过一旦发现,李二会对淘气的孩子们挥舞着手臂指天画地的“噢噢噢”半天,孩子们也不想管他说的啥,总归不是夸奖,于是便大笑着一哄而散,李二只能对着孩子们的背影气愤不已。

话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李二也不可能常常那么的精心,比方说夏天午睡的时候,大胆的孩子便会溜进去玩。

有一次,一个孩子围着西泉在周边石砌的泉沿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转着叫着,有可能是转晕了吧,“扑通”一声掉到的泉里,虽然泉不深,但要淹没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还是绰绰有余的,旁边的几个孩子吓傻了,慌神了,只是一个劲地叫“掉水里啦,掉水里啦!”水里的孩子不断地扑腾着,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一个身影从孩子们中间跃进泉里,衣服还在身上,像只青蛙一样双腿一曲一蹬,双手劈开清水划向那沉下去又浮起来的孩子,此时大家才看清那是李二。李二把孩子救上来抱起,放倒在紫色花树下,一上一下的按着胸口。其他几个孩子就那样呆呆地看着,这才发现李二不仅会游泳,更会抢救。大家对李二有些佩服了。后来有个孩子大着胆子想让李二教游泳,李二在那里“吱吱哇哇”地喊了半通,那孩子就那样看着李二也听不懂,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有了这样的事后,李二绝不会任由孩子们胡来。他便在坡顶自造了一扇栅栏门,是用带刺的荆条束的,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是一道真正的屏障。

自从有了那道屏障,孩子去西泉玩的唯一路径被堵,不免生出对李二的不满。背地里把他叫作“丑八怪”、“李丑”,即便有孩子急了当面叫他也不生气。

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不去那里玩,那里有紫色花啊,像哨兵一样树啊什么的,不是挺好吗?据说那些都是李二侍弄的。可大人们不去,也多次曾告诫孩子们再不准去,还说那李二是个“魔鬼”,会吃人!

胆小的我只要经过那里都会心惊胆颤。

有一次,我与父亲正经过那里,如泣如诉的二胡声钻进耳朵。“真好听!”我说。父亲看了我一眼说:“李二又开始回忆了。”我疑惑地看着父亲。父亲边走边说:“其实李二挺可怜的,他原来是剧团的一个演员。”“那么丑也能当演员?”“他是丑角。专门逗笑那种。”“哦!那他连扮都不用,直接上台定能让人生厌。可……他不是哑巴吗?”“以前不是,他原来是剧团的名角,为人刚直,讲原则,得罪了人,也有人嫉恨他,所以嗓子就坏了。”“真可怜!还不如不是名角呢!”父亲看了我一眼,笑着说:“人就是这样,不出名时想出名,出了名也不都好过。”年少的我当时觉得父亲的话是对的。“所以村里为了照顾他,他就成了守泉人。这泉向东流到土城墙外,全村人都指着它生活。守着泉,就等于守住全村人的生命源。大家也知道他为人,就从不去打扰他。”

我把李二的事说给伙伴们听,大家自此对李二的不满从心底抹去,称他为“李爷爷”!

被称为“李爷爷”后,李二脸上多了笑意,虽然还是挺难看,但总比板着要好很多,而且李二笑起来会露出一口白牙,让我们羡慕。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李二竟把那道刺栅栏拆掉,有时候远远看见还会露出白牙招手让我们去西泉玩,听他拉或悠扬或悲泣的二胡,看他修的像哨兵一样的树,闻他养的各种花的香。那里真正变成我们的乐园,那段时光李二高兴的像个孩子。

多年后,泉干,李二死,沟被填。

 

(编辑:黔州)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木子 : 2021/1/29 8:17:53

《画稿溪文学》海选用稿通知:本文符合纸刊《画稿溪文学》发表要求,通过初审进入二审阶段,请您务必于今天内尽快主动加总编木子微信手机同号:17738013139,并快速了解、沟通相关用稿事宜。按编辑部规定:不主动了解沟通,就作为自动退稿。 《画稿溪文学》编辑部 2021.1.29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5987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