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风采 >> 作家风采 >> 正文

李念秋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作家网    阅读次数:15865    发布时间:2021-03-24

【作者简介】


李念秋,女,汉族,19918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2015年参加工作,2021年获得全省行业优秀通讯员表彰,长期扎根交通一线工作,擅长写一线工作者的纪实文章和散文,作品《女汉子从工地寄回的一封家书》获贵州省书香三八—“注重家教家风培育家国情怀读书活动家风家书作品优秀奖,获贵州省书香三八家风家书作品三等奖,《望谟县新一轮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小康路开建》刊登在《中国交通报》、《西部开发报》上,《路上的人生,路外的境界》《兴仁公路管养之道》《山重水复终有路,锦绣兴仁尽坦途》刊登在《中国公路》杂志上,《两江河畔公路人,书写交通扶贫新篇章》《两任书记接力帮扶,洒金村换新颜》刊登在《贵州画报》上,《走进四月》《春之声》等多篇刊登在《黔西南日报》等上,《家乡公路的变迁》被黔西南州史志办编书籍刊登在《见证 黔西南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选编》上……


【代表作品】



路上的人生,路外的境界

何为公路人的人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有我之境?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我迷惑了。徜徉于《人间词话》这本经典著作中,我焦渴地寻找答案……晏殊告诉我说,公路人的人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经历的外在之苦。

对大多数人来说,夜晚应该与家人吃完晚饭后一起看电视剧;应该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聊天;应该教孩子在灯下写作业等等,但是对于从事公路事业的公路一线工作者而言,这些都只是奢望,他们的的夜生活似乎有些单调,或许还在工地上坚守着岗位,或许在电脑前熬夜画着施工图纸,也或许在床上想家孤枕难眠。作为在贵州大山深处修建道路的公路人,他们身上不但担任着公路项目按计划如期贯通的重任,更承担着多少村民走出大山的希望。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心中默默承受着长时间不能归家,不能家人相聚的孤苦。

柳永告诉我说,公路人的人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体会的内心之痛。

拿我们兴义公路管理局工程处国道552项目的一线公路人来说,他们每天几乎都要在工地待上17个小时,每天天未亮就起床,鸡鸣5点30分就要快速起床,用清水洗一把脸,30秒漱口,5分钟吃完简单的早餐,就开着皮卡车上工地了,直到晚上23:00才从工地回到项目部里休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冬来,没有间断,就是过年也要被安排在工地上值班。

吃饭时间一再压缩,一线公路建设者大多没有多少顿饭是可以在桌子上吃得,他们大多都是吃“风餐”,也就是把简单的饭菜送到工地上,大家轮流着吃。每天19点,送餐车准时到达工地,汽车喇叭声瞬间淹没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有时因为要加班铺设路面,工程处建设者们对按时送来的饭菜都来不及吃,直到晚上20:00今天的任务完成了,他们才顾不上洗手,从送餐员手中接过用塑料袋装好的晚餐:两个猪肉包子、两个白菜包子、一包榨菜和一碗稀饭。这时候饭菜也已经凉了,心里还想着今天油砂的质量情况,左手还抓着一把砂砾,右手的包子已经塞进嘴里,半个包子下肚,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在工地上没那么多讲究,以前吃饭时间还有1个小时,现在工期紧,机械不停工,大家轮着吃,1个人也就十几分钟。

晚上21:00,天色已经全黑下来了。今年雨水比较多,每天晚上都可能有一场大雨来袭,一线工作者们在白天一直紧绷的弦还是一点都不能放松,因为工地公路的安全不但关系着国家财产的安全,更关系着老百姓的出行安全,交通安全,生命财产的安全。属于他们的夜晚是打着手电巡查边坡是否有滑坡的情况、是穿着雨衣查看排水工程是否正常、是穿着水桶鞋走在工地上查看施工的小桥是否稳固。

晚上巡查安全回来后,已经是23:30分了,时不时公路一线工作者们的手机会响起,是家里的父母的来电,询问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看看;是家里妻子的来电,询问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帮忙带孩子;是家里孩子的来电,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带他去游乐园••••••,工友们表面上为让家里人不担心总是说工程结束后就回来,装着淡定不想家,但是每当夜深人静时,看着胡子一大把,不修边幅的他们总是在被子里悄悄的黯然泪下,他们不是为了自己工作辛苦而流泪,而是为了不能照顾家里年迈的父母而难过,所谓忠孝两难全;为了不能帮助妻子做家务而难过;为了不能在小孩生病的时候照顾他而难过。他们能够为家里人做的就是节约用钱,把用血汗换来的钱几乎全部打给家里人,或是给一辈子节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父母在网上买衣服;给一人操持家务,照顾4个老人的妻子买洗衣机;给童年没见过父亲几面的孩子买玩具。而这点微薄的工资给家里人后,他们就只留一点买廉价烟的钱,在屡屡的清烟中思念家的忧伤慢慢平息下来。

但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公路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的奉献,农村路才从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盘山公路才从四级公路变成了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甚至高速路,城里的公路才从仅有的几条路到建成环城公路……

拿我的家乡贵州来说,公路所带来的是机遇、是财富、是发展。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地貌特点成为阻碍贵州发展的一大因素所在,所以我们贵州要想发展就必须修路,近年来,我们贵州公路的成果也成为了贵州人的骄傲,建设出了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2015年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全国第9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2017年实现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运率达100%;2017年底全省公路总路程达19.4万公里,被交通运输部誉为“小省办大交通”的典范。这些成果让我们贵州从“蜀道难,黔道更难”的状况变成“天堑变通途,黔道不再难”的好状况。作为公路人,我们必须自我加压,大力弘扬“两路”精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和公路人默默无私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奋战在公路施工一线,为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全部力量。

辛弃疾告诉我们,公路人的人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不悔。

公路一线工作者铺设的不只是公路,更是铺设着人民的希望之路。公路人挥起那被生活擦拭雪亮的铁镐,敲打出无数意象,组合成长长的诗句融入通往希望之路。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公路工程建设者们却创造着奇迹,他们开山劈地,修路筑桥,将一块块石头变成坚固的挡墙,将一袋袋水泥筑成牢固的铁壁。脚手架上他们正在拧紧梦想,搅拌机上正挥洒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意志在钢筋水泥的冰冷下变得坚毅,他们的性格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变得乐观,他们顶着风,冒着雨,与天做斗争,与地做斗争,要将自然中的资源为我们人类所用,给黑暗的偏远山区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苍山不语,自有它的崇高;大地不语,自有它的辽阔。看,在中国大地上……每一条公路都留下了公路的艰辛足迹,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每一座桥梁都洒遍了公路人的辛勤汗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栉风沐雨不辞苦,守护坦途谱新歌! 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公路人舍小家为大家,才换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才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也正是因为无数个公路梦,才托起了冉冉升起的中国梦!

或许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悲壮,但面对艰难,我们会说:我敢;或许我们没有华丽光纤的外表,但面对挑战,我们会说:我不怕;或许我们没有人竟皆知的名望,但面对一条条公路,我们会说:我骄傲,我是公路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公路人的人生亦是如此,相比前两境界的外在之苦、内心之痛,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来诠释和追求第三境界的精神之得,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新时代,必须弘扬“两路”精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创新精神,“道班为家、甘当路石”的爱岗敬业精神,“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成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公路建设养护管理队伍中的一员。

 

改革开放40年,我家乡公路的变迁

我的故乡在贵州省晴隆县,这里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是一座真正的“山城”,因此高山成了阻碍我家乡发展的一大因素,只有修好路家乡的人民才能致富,宝贵的各种资源才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现在“下雨出门一身泥”的乡村小路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或沥青路,村民们抬脚踏上水泥路,出门坐上公交车,乡村路连着县城里的大公路,县城里的大公路连着新修的高速公路。改革开放40周年来,公路巨大变化带给我们生活工作的便利、带给家乡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农村路的变化——从泥泞路到水泥路

我小时候在农村读书,我脑海中依稀清楚的记得每当下雨天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必须穿上水桶鞋去上学,总是满身泥泞的回家;晴天干旱起风的时候路上总是尘土飞扬,嘴巴里总是沾满灰尘。那时候最喜欢八月十五月光明亮的晚上,小孩子们踏着乡间小路去采南瓜,黑夜里寂静的乡村因为有了月光而让孩子们的童年多了一份夜晚难得的光明。

在我们贵州省2017年实现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运率达100%的大背景下,我家乡的农村公路也有了翻天巨大的变化,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通了水泥路,农村也有每天往返于县城的班车或公交车,农村的夜也不再黑暗,路边安上了太阳能或风能的路灯,同时道路的修通也让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激活大山深处的旅游资源。我的亲戚便在大山里承包土地养殖“跑步鸡”,这种鸡在山上自由放养,不吃饲料,只吃虫子和玉米,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宣传下,很多大城市的人争相来购买,这个产业让他从之前要靠吃低保的状况到现在每年有几十万的收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蓝天配云朵夕阳在胸膛,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应以封闭贫穷、无所作为为代价。一条条康庄道路,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农村体验属于那里的美好与丰富。它们连接着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它们让各种不一样的人,打开了各自不同的人生。

出县城的公路变化——从二十四道拐到二级公路,再到高速路

到了我上高中的时候,需要到我们黔西南州兴义市去上学,在最开始的时候往返县城和兴义市需要10多个小时的车程,“山路十八弯”都不足以形容这里的公路:只见公路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好像一条细长的蛇在爬行,却始终只看得见蛇身而看不到蛇头,盘山公路像是那种“螺丝转”烧饼似的,大圈套小圈地套了几十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们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弯仿佛游蛇下山,此段公路是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我的父亲跟我说起他们小时候出县城必须走这条公路才能与外界相联系。在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2015年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全国第9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的大背景下, 2012年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使得长期晕车的我终于坐上高速公路的班车后不再晕车了,晴隆到兴义的时间也由之前5个多小时变成现在的1个多小时,这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县城内公路变化——从仅有的几条路到建成环城公路

过去外地人来晴隆总是调侃说晴隆县城的路是一支烟未抽完就逛完了,而且路又灰又窄。人们吃了晚饭也没有什么可以散步休闲健身的地方,所以很多人说晴隆人过去爱打麻将,也跟这个有关系,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现在在国家的大力护持和建设下,晴隆县城里的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建出了一条条宽阔平整的双向四车道,并且带有景观绿化带的柏油大马路,在刚通高速的前几年,晴隆县城入高速只能走山路,而今也有了双向四车道的柏油大马路;在晴隆关田水库还沿湖修建了景观路、篮球场,每天清晨和傍晚总是有很多人在那里健身,人们晚上不再打麻将,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晴隆县公路的这些变化下,晴隆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晴隆大量养殖的高品质羊——“晴隆羊”,走向了中国人民的餐桌,并在兴义市、北京等城市开设专卖店,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2015年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央视媒体播出,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晴隆县晴隆山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名列其中,是贵州省唯一被列入的一处,这使得很多人到晴隆旅游参观这一红色景点,感受晴隆的历史和文化。

家乡的路,它是家乡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共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的一个体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3700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