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讲座 >> 正文

贵州知行讲坛:柯小刚论“道”
信息来源:贵州都市报    作者:张竞文    阅读次数:8313    发布时间:2014-02-11

  作为面向社会的公益讲座,知行讲坛每月都会邀请一位讲席,作为时2个小时的演讲。此次邀请的是柯小刚教授。

  柯小刚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儒学与古典学评论》主编、道里书院山长。

  著作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思想的起兴》、《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道学导论(外篇)》等。研究方向涉及儒学、经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西方古代经典与解释、现象学、德法哲学、政治哲学、艺术理论、中医、传统文人书画等领域。

  柯小刚教授在讲座开始,提出在网络时代的匆忙脚步如何才能安居于道业?像网络一样变动不居的道又如何成为一处居所?如何居住在道路之上?其实,不要等到退休再去上老年大学,在日常闲暇时间,都要有游于艺的部分,特别是中国书画更是应该恢复成为日常的修养方式之一。

  志于道:生命意义的打开

  柯先生认为,“道”通“导”,行之而成,与“志”有共同的动词特点,向着过去和未来敞开的特点,向世界敞开和他人敞开的特点。因此,“志于道”就是准备展开生命的态势,是生命的起兴。“志于道”的生活因此是一种打开的、有生命精神的生活。“志于道”,生命才有意义。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简单来说,志于道就是在生命的节点停下来想一想,不一定要出家、闭关才是寻求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反思的习惯,前后左右四处环顾一番,从匆忙的活动中,向着远方企望。

  志于学:教学作为贯通古今的道路

  心志所及者乃是“学”,而“学”则必然意味着后人对于前代的回向。人生的年纪越来越老,历史的纪年却越来越新。对于孔子的个体生命来说,“志”是年少对于老成的际会;而对于文化历史来说,这个“志”就反过来成为老辈先人对于后来新人的际会。一个人在他的成长中日渐充实的心志,就这样化进了文化历史日新的天命;一个人几十年间的日渐老迈,就这样交织进了数千年历史的日日维新。

  于是在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心志中,在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志中,以及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志中,这个总是最新而又最古老的心志就一直在起兴着贯通上

  下古今文质新旧的道路。

  如此言志的生命历程就成为一条贯通代际的道路,而这也就是教育的道路。向学之道同时成为教育之道,这乃是因为:自身年龄的长幼际会无不交织着历史代兴的新旧际会,寒来暑往的春秋际会。

  道:性、道、教的一以贯之

  道不是玄虚的神秘体验,而是在“天命之性”与“人文之教”的关系中展开的,是体现在“百姓日用而不知”中的生活伦理,以及圣人修之以明的义理体认和行之以成的礼法实践中。

  譬如山水画中的道,并不抽象,有很多具体的行迹可以体察。笔法正侧,墨法浓淡干湿,章法虚实开合,山与水,阴与阳,四时六气,无不是道化之行迹;更具体的,尤其可以观察历代名画中的两条道路:水路与山路,以及两种道路的交汇:桥梁、水榭之类。往下至于木石烟霭,往上至于屋宇舟车人物,无不是依循这两条道路而来仰观俯察、优游止息。

  据于德:在自修中尽性知天

  德者得也。人得之于天者谓之德。

  反身而能如实认识自己,谓之“诚”。反身而诚,修己之德,则能尽己之性,知己之天,践行天命之于我的性、道、教之事,展开生命的意义,赞天地之化育,通古今之否隔,把个人生命融入天地生命、文化生命。

  修德就是把闭塞心灵的东西打通,以便开道。所以,“据于德”是“志于道”的方法之一。

  游于艺:在优游涵泳中达道成德

  “志于道”是对天的祈向,“据于德”是地的承载,“依于仁”是人的感通,“游于艺”是天地人之间的游戏。在“游于艺”中蕴含着志道、据德、依仁,也只有在游艺中才能真正完成志道、据德、依仁。

  程子教学者最善说观天地生意,又有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因为圣人所谓“游于艺”与“志于道”关节相通处,尤宜画家尽心体味涵泳。但今天的所谓写生,全是西方摹仿之意,画道的为了观察生命意义和取象之道,几乎绝迹。

  传统士人书画是日常修养的一部分

  柯先生介绍,对于传统士人来说,书画并不是一件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而是日常修养的一个非常自然的部分。所以,书画成为书家画家性情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反映。柔软的毛笔和敏感的宣纸都是高度体现《中庸》所谓“诚”的工具。笔软,所以任何细微的力度、速度和方向的变化都会忠实地反应在笔端;纸敏感,所以任何细微的水墨层次和用笔的动作都会毫无保留地显示在纸上。

  同样,书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任何细微的身体状态、心灵状态和生活状态的变化都会无法掩饰地反应在书画作品中。所以,观赏和临摹古人书画作品,除了分析其技法和结构之外,首先一定要进入他的生活世界。

  由于艺术专业教育、科研和创作的繁荣,以及艺术市场的培育成熟,中国书画,无论现代书法、实验水墨还是传统书画,无疑都会得到越来越兴盛的发展。但是,柯先生非常担心书画作为一种“观天地生意”的修养之道和生活方式,却恰恰有可能在越来越繁荣的专业化和市场化中逐渐式微,乃至湮没无闻。

  作为日常修养的日常书写,既不是实用性的日常书写,也不是“艺术专业性质”的“创作”,而是作为日常修养的日常书写。

  贵州知行讲坛主办单位:

  贵州省儒学研究会

  贵州城文工业遗址博物馆

  贵州都市虎子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gzzxjt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2423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