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起十三岁那年的单车。
那时,刚读初中的我,每个周末总会和父母一起回爷爷奶奶家探望。从我住的那座小城到爷爷家的小镇,有三十多里的路程,虽说也有公车,但在那个年代,总不及骑车来得自在。
特别是傍晚,吃过晚饭回来,天色渐渐暗下来,夕阳的余晖洒落半个天际。
跟在父母的大自行车后面,我像一个孤单的孩子。父亲是个军人,有一股与生俱来的严肃,至于从不肯轻易地对我微笑。也许,是为了讨得父亲的一句奖赏,我一路卖力地蹬着,竟丝毫也不觉得累。夕阳就这样把我们一家三口的影子拉成长长的一道道剪影……
母亲有时会半是欣慰,半是心疼地夸我,说是个能吃苦的孩子。
也许,这劲头就来自于年少时的单车。
岁月像一部胶片,单车上的我从年少到了而立,身边有了爱人,有了孩子。父母的鬓角也多了丝丝白发。
这个“十一”,乘上最快捷的地铁,我们全家来到了西湖。
一出站,就被路旁五颜六色的单车吸引了目光。它们不像我小时候的所见到的那般朴素。那时的单车,黑色的,横杠的居多,“凤凰”和“永久”就算名牌了。我还记得当年母亲给我买来一辆红色的斜杠的自行车时,我是怎样的欢呼雀跃。现在,我的女儿,四岁多一点的小兰泽,看到这从未见过的花花绿绿的车子,也欢呼雀跃了。是啊,它们不仅好看,而且还是双人的,乃至三人可骑的。
“妈妈,我要坐……”女儿一边嚷着,一边撒娇。我无措的将目光投向父母。
骑了大半辈子自行车的他们深信,走路会更舒服,而且,假期的西湖,摩肩接踵,都是人。
我于是将女儿从一处租车点前引开,奈何整一条街,三五步之外,就又是一处。女儿哪里经得住这样的诱惑,嘟着小嘴,一脸的不高兴。向来最疼这个外孙女的父母,也只得答应了。
于是我们一家五口,骑上了三辆单车——两辆单人的,一辆三人的——骑行在了黄金周的西子湖畔。
这三人的自行车设计的很是周到,前面是个小小孩坐的小座位,后面先后两个座位,和两幅大人蹬的脚踏板。于是,泽爸蹬车,泽儿坐在前面,我在后面,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从一公园,到柳浪闻莺,到雷峰塔,再到苏堤,可谓是移步换景,迎面而来的风儿带着金秋的凉爽,丹桂的清香,沁人心脾。虽然两边都是人,但是所赖泽爸骑车水平高超,再加外公外婆在两边保驾护航,三人行竟也平稳无碍。兰泽在前面只乐得手舞足蹈,手里挥动着十分应景的小国旗,一路欢笑不断……
看到女儿开心的样子,我不由得想到一句话:有时候,我多想回到过去,去遇见小时候的自己。
是啊,如果我还能回去,我一定好好地珍惜我的时光,我有梦的豆蔻年华,我读书的青春岁月,对自己说,慢慢走,欣赏吧……
如果还能回到过去,我慈爱的父母,他们还是那么的年轻,给我无尽的依靠,给我全部的世界,这多好!
可是,没有如果。只有如今。
如今,我可爱的小女儿,坐在车上,太过于高兴,手舞足蹈着,结果,脚和她爸爸的膝盖碰到了一块儿,然后很不幸的擦伤了,然后一路嚎啕着,经过了西湖边最美的几座桥。及至断桥,终于哭累了,竟在自行车上歪起脑袋,打瞌睡了。
事隔多日,我们忍不住打趣的问道:“宝宝,这么美的风景,你怎么就睡着了呢,真可惜啊……”
小姑娘很是不满的答道:“没有,我眼睛还漏了一条缝呢……”
(作者系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指导老师,推荐:张旺)
【编辑:卓礼黄】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