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做题目,我的内心是惴惴的。我不是官员,自无权力帮助到贵州;我不是企业家,也无钱投资到贵州;我更不是名人,当然也无号召力影响到贵州……可作为普通人,作为一个来过贵州的游客,我依据我这几天的观感,发自内心地想给贵州尤其是贵州的旅游业提供些意见、建议,权当是我的“微薄”的帮助。这么说来,勉强也算做了一回“贵人”吧。
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是这十来年的事。之前有,主要是那几个名声早已在外的特殊景区,比如黄果树,比如遵义。相比那些发达地区,迟了约30年的时间。即使与西部邻省比,也落后了至少十几年。这主要是贵州的交通,制约了旅游的发展。但现在不同了,国家的政策倾斜和全力支持,几任领导的接续发力,民间的急切渴盼,条件已经成熟了。
后发有后发的优势,可以取人之长,学到先发者的成功经验;也能够吸取教训,避免走弯路,甚至覆辙。
我注意到了政府的努力:规范合同,让游客明了自己的行程和权利;让游、吃、住与购物分离,防止强迫购物;提高导游素质,从知识到服务态度;等等等等。重视规范、诚信、服务,这是抓到点子上了。
但我觉得,贵州的旅游还有提升的空间,还有待完善的细节。
旅游是什么?套用一下网民的调侃,就是从自己呆厌的地方去到别人呆厌而自己新鲜的地方,是去见自己还没见过的风景,去体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体验。同质的东西,是吸引不来大量的游客的。
从这个角度考虑,贵州发展旅游业,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我曾用“地惟其特,紫气聚之;人惟其朴,英杰毓之”赞六盘水,这话也适用贵州。贵州是高原地区,是特殊地形地貌区,是多民族地区,现有旅游资源不多,且分布分散。这是劣势,但换个角度,它也是优势。
黄果树瀑布,瀑布之高、之宽、之众,世界罕有;遵义的地位之特殊、意义之重大、知名度之高,全国少见。这是招牌,自当大力保护,大力宣传,大力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是通过黄果树、遵义,才开始了解贵州的。用好它,是最好的广告。
多民族地区,让游客体验民族风情,这是特色旅游。你无我有,这是游客不断的保证,前提是,別只把“民族风情”做幌子,过度商业化,甚至把“宰客”常态化,那可能就是一锤子的买卖了。招牌砸了,就难在挂起来,邻省某市已有惨痛的教训。要真在“民族”上下功夫,展示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挖掘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不妨借助名人或者特色文化活动,毕竟,一个名人造就一座名城的例子,现实中就有不少。在这方面,西江千户苗寨是个成功的例子。
景点不是分散吗?别忘了,多山、湿润、地貌丰富的贵州,整体也是一种风景。以名景点为“点”,合理地进行多种满足游客各种需要的组合,那么,沿途“车览”,也是一种“面”上的观景了。有“点”有“面”,贵州的“美”就立体了,路上也就不是无聊的消耗了。听说旅行社新起了一种职业,叫“旅游规划师”,如果真是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只为“拉客”宣传,那就是服务的提升、品质的提升了。
当然,增加“点”也刻不容缓。
说到服务、品质的提升,我想重点说几句。我看到了贵州的努力,但是,真的,我们还处在学习、摸索阶段。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的情况下,需不需要招来顾客?当然需要!但怎么招来?手法可以多样点,人性化一点,实用化一点。超低价的团费,势必要让游客消费,这一点,大部分游客在来时应该都有思想准备。但怎么让顾客愿意消费,这才是我们旅游业者应该花点心思的。你把人强行拉到购物点,一呆就是半天,让旅游行程缩水一半不说,“被胁迫”的感觉会让他们产生强烈抵触。或者你打“感情牌”,以导游辛苦、司机辛苦、公司有任务要求等“软强迫”推销,虽然最终可能达成所愿,但游客的心情被破坏了,也损害了本地的形象。
在这方面,老牌旅游城市桂林就值得借鉴。桂林也有购物,但它首先把购物与旅游紧密结合,甚至让你在购物前不知道是购物点。比如,它的观石堂,被打造成3A级景区,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来此参观过,进去还要买门票呢。但它就是一个鸡血玉购物点,只是在进购物点前,通过宏伟的展览馆介绍,你了解了鸡血玉开采的历史,了解了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了解了老书记唐正安为带领群众脱贫的感人故事……最后,进到购物区,不买,有地方休息;买了,会得到感谢。这时你发现,游客的情绪少有抵触。这样的例子不止一处,比如抱璞博物馆,比如侗族水庄,可都是3A级景区啊。
游客出来旅游,对购物是有思想准备的,但购什么,我得有自由。让我买一堆没用的甚至买回去就是垃圾,我当然不愿意。游客需要什么?当然是当地的特色产品、特有商品、实用物品。出门一趟,回去总得给孩子买些食品。家乡有的,何必在你这买,带着还是累赘。“特色”“特有”就不一样了。比如来贵州,刺梨类食品,就是我的青睐对象。用手机视频给孙女,她说喜欢,立马我就买下寄回。在这,我尤其想说下苗药产品。其实,大多数人都可能知道苗药,但来自权威部门的认证和科学的使用,则很少有人见过,给人以是在正规药品与“野药”之间游移的感觉。如果能像桂林观石堂那样,以正规、科学、权威的展示、介绍为引导,再辅之以现场的实验,最好是人们想去看的“景点”,或许销售状况就大为改观。
再者,旅游旅游,自然要以“游”为主,但整天都在有“游”,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住的。能否将“购”安排在“游”累之后呢?能否将各种有需要的商品相对集中、自由选择呢?我觉得完全可以。而且,出来旅游,谁愿意大包小包拎来拎去呀?在购物点,提供最便捷的邮寄、快递业务,买了即可免费寄走,无论购多购少,顾客也就少了“负担”心理。这才是贴心服务。
如果还担心游客是“铁公鸡”,利用特殊时期的低价促销,只“游”不“购”,血本难归,那么,不妨改变促销手段呀。不妨以眼下“五天四日,两人千元”这种优惠为例。首先,我按成本价比如2000元推介,但我随票赠送1000至1500的“伴手礼券”,且几个购物点自由选择,多购多赠,不购作废。当然,方法不止这一种。如此,“游”“购”矛盾或可缓和,甚至销量大涨。
当然,如果你能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心甘情愿购物的话,那是更高的技巧。比如我这次来贵州的第一个导游小刘的那个“茅台酒的故事”。其实,头一天我就猜想这可能是推销,想比同车的大多数人心里也有数。但她前半段时间始终不见“推销”,且让“故事”留有悬念,甚至第二天是在游客的“追问”下,才揭晓答案,然后,变戏法般拿来“实物”,让你现场品尝。并且她还一再说,不需要的话,绝不强迫;需要,她可以帮忙,而且帮直接快递。大家是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团购”,有的人一买一整箱。这让“购”也有了温情。
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或许是坐井观天,或许也没有多少价值,但我的心意是真诚的。是从发展贵州的角度,是希望多少有点提醒。果真能帮上哪怕一点点的忙,我也算当了一回“贵人”。一笑。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