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校园 >> 正文

三尺讲台桃李情•落花流水平常心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艺芳    阅读次数:19322    发布时间:2021-09-25

光阴流逝转瞬间,忽而此去已经年。

初心不改无悔憾,深情满怀苦与甜。

她,在农村小学任教,在帮扶学校跟岗;她,初次走上讲台也很紧张。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20年教龄。一路走来,从入职的小年轻变成了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从尽职尽责的办公室副主任变成了办公室主任,从一丝不苟的办公室主任晋升成为了一位兢兢业业的副校长,以前是搞好班级成绩,现在担任分管领导兼顾的就是整个学校的成绩。珍惜教学旅程漫长也短暂,感慨身为人师任重且道远。听得出来,这期间工作环境在变,身份职责在变,年龄也在变,什么都在改变,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一颗无法取代的“平常心”。她就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文笔小学姚俊丽副校长。

遇见她,常常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然后一抹洋溢在她脸上的阳光映入眼帘,紧接着隔着远远的距离,我们互相问好回敬对方一个甜甜的微笑。

起初我以为,她是校长,这只是她作为领导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礼貌品行而已。其实不然,因为课后的见面聊天她会和颜悦色地侃侃而谈,还会真诚的分享和讲诉曾经她所经历的难忘的教学时光和青春岁月。自此,她和蔼可亲的面容与平易近人的性格深深打动着我,尤其是她口中的“平常心”一词。

我们都知道于日常生活而言,追求完美固然很好,但现在越发地觉得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更重要。倘若再把这一颗平常心放在教学中来定将终身受用。诚如姚副校长娓娓道来,每一次示范课,每一次公开课,每一次听评课,每一次研讨课,她都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的角色,以学习的姿态和大家见面。她说:“刚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很多东西不会,多以模仿为主,只要怀着一颗谦逊的平常心去仿写去请教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无疑是诸葛亮对平常心最好的诠释。

姚副校长告诉我说,我允许学生犯错,但一定要知错能改。评判知识的对错是老师的任务,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则是家长们的义务。多少寒暑往来,我始终都是以先鼓励后教育的原则为主,这样一来,当我心中装上换位思考的意识后我就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事物。自始至终,我从不拔高要求,也不做过分的统一规定,哪怕文章短小我也会细致地写上评语,一切都是为朝着好的目标前进而打下基础,一切也都是因为我始终遵循着教学的规律。比如课堂上,朗读就是朗读,认字就是认字,等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会担心学生没有好的成绩出来吗。我相信师者父母心。于是从来我都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爱护他们,真心对待从不排斥。实际上我对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家庭似的教育,一种没有距离感的教育。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引导直至帮助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为止。

姚副校长还这样回忆到:记得那时候70人的大班额实在不容易。可我绝不过分关注成绩,更多的则是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我觉得孩子就应该拥有本该拥有的童真与童趣。可是那个叫小安的同学并不非如此,他孤僻,甚至内向自卑,更别说和同学一起游戏,每每他只是孤孤单单地坐在桌子的角落等待老师上课,等待老师下课,等待老师一声放学令下。于是,趁着下课时间我坐到他的身边问他:“怎么了?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吗?”他感受到老师与他的亲近,缓缓抬起了头用他那双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同学们也都驻足看着我抚摸着他的头与他交谈。原来呀,他是因为成绩不好害怕别人嫌弃自己。了解到这个原因后,我就经常当众表扬他,结果他偷偷地笑了。我是想以这样的方式告诉他其实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慢慢地,他能与同学交流了,也能与学生玩耍了,较之前开朗了许多,让我高兴的是他竟然还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样的转变真的让我无比欣慰。尽管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我还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一点一滴的进步。

今天,为了这一颗平常心我应该向姚副校长学习,做对应做的事,做好分内的事,坦然面对,不急不躁。如果那些教案仅仅只是为了批注而批注,那些笔记只是为了应付而应付,那必将毫无意义。反之,自觉地用一颗发自内心的平常心去标记和工作,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存在差异的学生,用一颗平常心进行学生的查缺补漏,如此,方能走得更长远。

纵观当今浮躁的社会和不安的因素真的太多太多,只能带着自己的平常心去提升和调整,这样才能得到领导的称赞,同事的肯定,家长的认可,学生的喜欢。久而久之,好的人品和端正的态度也会随这一颗平常心的经历和积累而得来。为此,我认为,教师的平常心何尝又不是学生良好心态和身心健康的保证呢。

我选择做一名脚踏实地的领导。

我选择做一名安静的语文老师。

静静地享受教书的过程。

静静地阅读教育读本。

静静地不断反思。

静静地与一颗平常心相伴同行。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9581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