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剧本(德江方言版本):
人物:
1.刘通,寡公子,35岁。
2.王合欢,寡妇,34岁。
3.杨阴违,村主任,50岁。
4.贾明堂,乡纪委书记,外地人,38岁。
场景:
【一个非常恬静的乡村农家小院阶阳吞口处,门上挂着“贫困户”标识牌】
布景:
【农家小院吞口处背景。大门上书写对联:老相好好事成双,小日子子孙满堂。横批:新村赐福】
道具:
【“贫困户标识牌”钉在门上,一张小型八仙饭桌,一把靠椅,桌上摆一瓶德江天麻酒,旁边放一酒杯,一盘花生,抖音自拍杆】
——幕起:
【刘通家院子旁边,寡妇王合欢把抖音自拍杆拿出来,架上手机,开始自拍《走进新时代》之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乡村振兴富起来……
【刘通翘起二郎腿,坐在阶阳的饭桌旁,一边嚼花生,一边瞟眼看邻居王合欢拍抖音,然后自言自语】:隔壁老王本应该是我,怎么就是她反而姓王呢?哎,单身的日子不好过啊,我那个背时婆娘说起去会孟婆,崽崽都来不及生就倌走呢!
【王合欢看到刘通家门口的样子,大吃一惊,也自言自语】:耶,还搞到了贫困户呢!你个刘通真会搞,聪明勤奋到处跑,他要是隔壁老王有多好。哎,寡妇的日子真难过,白天夜晚不得饱。【说完害羞撇过脸去,然后朝刘通这儿跑来】
【这时候,乡纪委书记贾明堂提着公文包走访贫困户,正好走到刘通家旁边,刘通与王合欢的一幕尽收眼眶,不便打扰,就在院子坎下躲起来,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王合欢:耶,刘通,你还真行哈,好酒配花生,房子也宽敞,吃得嘴角都流油,还搞了个贫困户。
刘通:呵呵,这个啊,我也不是很清楚。王合欢,你应该晓得,如今啊,干部当奴仆,穷人当老大。本人刘通,由于前些年两口子会干,又是进厂务工,又是搞些葱葱蒜蒜,日子过得好,年收入上万。
王合欢:日子倒是过得好,要是找个老把把来天天陪着喝,那就是神仙日子喽。
刘通:大妹你说的好,以前,扶贫帮困我样都没得,人家贫困户又是送猪,又是送牛,还送一套价值几十万的易地搬迁房,唉,当时村里那个背时杨支书,晓是有哪样和我过不去,硬说我当不了贫困户。
王合欢:我寡母子一个,人家就说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东算西算都说我年收入过万。那你的贫困户是郎凯得的呢?
刘通:大妹子,你不知道,那天晚上还真有点意思,杨支书突然扛一袋米,提一桶油,来到我家通知,说我进入贫困系统了,如果有干部来调查,就说妻子去世时,欠了一屁股账。临了,他还说以前多有得罪,叫我不要计较,以后还会经常来看我。
王合欢:那得了些哪样好处哇?
刘通:接下来的日子,乡里帮扶的干部和村里的干部经常来我家,隔三差五不是送油就是送米,那个杨支书还问我要不要养羊,帮扶干部还送我百块现大洋,但是我不知道是我刘通运气好,还是杨支书真的是好心肠。
贾明堂:【躲着偷听的贾明堂自言自语,外地人也学说德江话】这个杨阴违,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情呢?
王合欢:我觉得,幸福生活确实好,取之有道才算妙,不劳而获逗人笑,自食其力勤劳致富才算呱呱叫。
刘通:大妹子,你真说得好!其实你晓得,我这人从来就会搞,到处把钱找,得了这个贫困户,心里也觉得对不住。只是现在单身汉,差人陪我把话谈;一天心烦搞二两,茶不思来饭不想。
王合欢:晓得刘哥你有能力,我王合欢细思量,花样岁月丧男人,勤俭持家心不甘,要是……【王合欢话没说完,害羞似的满脸通红,不时向刘通暗递秋波】。
贾明堂:【外地人普通话】我名就叫贾明堂,一直都是好心肠,如今社会真是好,乡村振兴不得了。邻里和睦,文明相爱,妙!妙!妙!
王合欢刘通:【两人异口同声】耶,你好像是乡里的哪样书记呢,郎凯吭都没一声就来了呢?没意思。
贾明堂:怕耽搁你们的好事,所以没出声,你们思想好,觉悟高,文明相爱,今天我为你们牵红线,两家合欢,组成一家,勤劳致富,振兴乡村!
王合欢刘通:【相互害羞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齐声说】要得,要得,你才是我们的好书记哦!
杨阴违:【高高兴兴地迎上来,伸手和贾明堂握手】贾书记,你来也不通知我,你看你对刘通太关心了!
贾明堂:【一本正经】杨阴违,你来了,我正要来找你调查刘通的事,他为什么进的贫困系统?
杨阴违:【吃惊】贾书记,你刚到我们清廉村来组织村组干部开会时,不是在会上进行了强调吗?清廉村,今年年底要脱贫,特别是“六通”,出不了列,村里要负主要责任。你说,书记你直接这样点刘通,不用说我就知道你们有亲戚关系。你看,今天还来帮他牵线搭桥,我们只得这样落实到位了塞。
贾明堂:【气得要命】你个杨杨阴违,你摊上大事了,你简直是乱弹琴,我说的‘六通’是贫困村出列的‘六通八有’,就是通水通路通电通讯通电话通……,你不学习政策,对领导阿谀奉承,对群众糊乱作为,明天纪委介入,看你到底干了多少坏事……
杨阴违:【自言自语】我做错了啥?啊?我究竟做错了啥?不就是按常规出的牌吗?咋就错了?哎!该死的刘通,你害得我好惨啊,你咋就偏偏要姓刘呢,你姓猪姓马不行吗?”
注:外地人本来是说普通话,入乡随俗,把“刘”字(普通话第二声)就成了“六”字的德江方言第二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