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远清近期出版了一部《百味文坛》(青岛出版社),既非学术专著,也非小说,而是一部描写近百年来我国文坛趣闻佚事的笔记体小品。从胡适、钱玄同写起至海外华人夏志清、张爱玲止。这部书就像一个缸,我称为“文坛百味缸”,里面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有,你只要翻一翻,各种味道就会扑面而来。书中所写的包括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的名人,有的甚至是大名人,如胡适、钱锺书、王蒙、余光中等。
这部书有写学者、文人的个性爱好的,有的章节既不写人也不叙事,而是借一“对子”或几句歪诗,反映作家下海从商发了财后“转型”过的另一种生活。不必太多举例,假如你想了解近百年来中国文坛千奇百怪的情状,作家文人的掌故、佚事、趣闻、富含哲理的睿智的话语等,你非看此书不可。
《百味文坛》每“节”都是趣闻故事。它最短只有两行字,最长者100来字。形式上有点像南朝宋时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笔者在一篇文章中说:“老古讲了许多文坛的趣事佚闻,文章短小精悍,幽默有趣,真没想到古远清脑子里会有那么多古怪的东西。”我约略统计了一下,《百味文坛》约有700多则故事,那么多“古怪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值得探问,依我看有三个来源:一是,作者几十年来参加过无数次的学术研讨会,这种会有一个特点,就是晚饭后没事时,大家喜欢三五成群坐在一起闲聊,这时便有许多文坛上的趣闻冒了出来;有些趣闻,古远清本身就是一个直接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如《两地三岸作家笑谈匪》;二是古远清长期研读海峡两岸及海外华文文学报刊杂志、作家作品而随手把有关的佚事摘录整理出来;三是作者平时注意观察和收集,把所听到和看到的东西随手记录下来积累而成。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并非对这些材料作文抄公,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进行再创造而成的。
要反映文坛百味,是离不开写人的。作者在写人时,有时也不忘对人物的形象做几笔勾勒,更多的是写细节,因为它不比小说,它没有情节,因此细节便成为写人的重要手段,往往几个细节便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比小说的典型化手段更胜一筹。如写倪匡的特大号名片、尹雪曼食自助餐时的狼狈相、古龙用脸盆盛酒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写人物的语言,最容易把人物的个性展示出来,如写南方某大学辩论会上那位鹤发童颜、留着李白式山羊胡子的冬烘老者作总结时讲的废话等等。作者在写人物的话语时是根据不同人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态度、语气、笔调、手法来写的。对有才华的学者的抒写,看似讽刺,实则是在讽刺的笔调中包含着赞赏;对他所尊敬的老前辈如余光中,他客观地写实,自己不发表任何意见,在不同的对照中显示出效果来。
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是有趣和幽默。它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你无论挑哪一则故事来读,都有一种触动味蕾的感觉。究其原因,首先是书中所写的故事,本身就有有趣和幽默的因素。其次古远清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意制造幽默,或加以铺垫,或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有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跳出来点评,如夏志清与王洞小姐在纽约最豪华的旅馆举行婚礼,婚宴中夏志清对这家气派不凡的旅馆赞不绝口,兴奋之余对友人说,“下次结婚再到这里来。”接着作者说,“这是活脱脱一个从《世说新语》钻出来的原形角色”。这一点评加深了人物的荒唐色彩。写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怪事层出不穷的年代,作者不做任何点染,不添油加醋,只直白地说出,就让人哭笑不得。在这么多则故事中,有些看后就令人发笑,有些则要掩卷思之,才发现可笑之处。有些章节作者并非故作幽默,是在不正经和无厘头的外衣下,对抗现实的荒诞。
该书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由于形式的限制,每则故事都是短制,容不得你啰里啰唆。还可以看出,古远清为了刻画人物,或为了表达那种叫人啼笑皆非的事,他自创一种通俗的、下里巴人的文体,读起来别有一种风味。我觉得古远清做了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他把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躲躲闪闪的趣闻佚事收集起来,见之于文字,变成可以阅读的东西,他让人们了解到中国文坛的庐山真面目,了解到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名人们的真性情。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压力大,这类趣闻佚事是人们舒缓内心纠结、释放内心郁闷的一种手法。这类看似“下酒佐料”的东西,当你阅读之后,掩卷思之,是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深意在的。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