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寒窗十余载,终于考上大学并完成学业走出校门,又“考了三番二次”,终于端上了人们口中所谓的“铁饭碗”。小李深知自己是一名新人,平时表现得格外谦虚谨慎,经常向老同志和比自己工作早的其他同志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小李像一棵小树苗一样,不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起来。
果然,小李成长飞快,没多久就能独当一面了,平时不管科长在不在,小李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从无差错。由于工作实绩突出,领导偶尔也会安排小李“客串”处理一些“分外”之事,比如帮助修改工作方案、发言材料、答复意见等等。小李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渐渐“名声”在外,因此格外受本单位侯局长器重,安排他进“机动组”,即专门负责上级安排的各种临时性工作,比如需要成立什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一般都设在小李所在科室,小李则负责该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与上级单位联络;筹备领导小组各类会议;编辑工作简报、专报和上报有关材料;草拟工作指令;起草工作总结、汇报材料、情况报告;收集资料并立卷归档……
侯局长作为单位一把手,是大材料把关的终审员。他审了几次小李“整”的材料,按照“惯例”,自然有不少圈圈点点,然后发还给小李修改。侯局长不愧是领导,水平就是不一般,眼光独到,小李“深以为然”。一次活动结束后,小李便着手从12张照片中选择一张“领导昂着头,睁着眼,形象佳”的照片,在请侯局长“拍板”时,小李同时提出了自己的“选片”建议。侯局长没有采纳小李的建议,不停地翻看,不住地摇头,最后目光停留在小李最初建议的那张照片上,只见侯局长目光如炬,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呼:“就是这张最好嘛!”
然而,“好景”似乎并不太长,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小李竟第一次对侯局长生出了“不以为然”的感觉。小李“整”的一篇讲话稿,在会上硬是被侯局长“讲”出了“问题”——“忠心耿耿”讲成“忠心耳火耳火”;“神经末梢”先是讲成“神经未梢”,后又讲成“神经末qiào ”;“溺水死亡”讲成“ruò水死亡 ”……会场上,大家都保持一副凝神静听的样子,面无表情,只有小李如坐针毡,怀疑是不是自己没有校对好,于是,每听到一个“错”字,小李就在字下面做个标记。散会后,小李赶紧“比对”,足足有10个字被念错,还好“错”不在己。
小李深深记得,每次大会小会,侯局长总是不忘强调:不要嫌我婆婆妈妈、啰啰嗦嗦,大家平时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特别是材料方面,不要犯一些低级错误,让人笑掉大牙。
小李在“机动组”一待就是两年,期间,除了承接上级安排的各项临时性工作外,偶尔还被侯局长“报名”参加上级单位临时组建的督导组,以“联络员”身份到各相关单位开展督促指导工作。一天,督导组王组长率队督导某单位“办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在听取汇报时,该单位领导向督导组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小李多次听到“qiǎn行”一词,感到有点纳闷,不知“qiǎn行”是个什么东西,后来看到汇报资料才知是“践行”。
时隔不久,侯局长派小李到一个执法单位办事,小李“有幸”亲眼目睹了一幕——一个60来岁男子来投诉,同时多次强调自己是某单位的退休干部,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让其把事情的原委、经过写出来,“干部”面露难色,转身出去了,不一会儿手执两页材料进来,说“刚花了200块钱请人写的”。
小李因上述工作“奇遇”纳闷不已。偶然的一天,一向“自视甚高”的小李竟被“犇”“垚”“龘”“燚”几个字难住,硬是没读出来,小李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也是个“局中人”,于是不再“纳闷”,转而加强学习,因为学无止境嘛。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