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赤水就产酒。在赤水方言中,有一个词语叫“居酱”,赤水人都知道是舒服的意思。身体不舒服,有的人往往会说:“今天我有点不居酱。”吃了点药后就说:“现在我居酱了。”其实,“居酱”这个词也许与西汉时期唐蒙带着过夜郎,再经牂牁郡,远销南越,名播京都的“蒟酱”有关。“蒟酱”是当时的一种美酒,也许人们喝了之后觉得安逸,就对它念念不忘,一直记着“蒟酱”这个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蒟酱”也许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居酱”了。
赤水的酒,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至今在大同还有宋代的酒坊遗址。清乾隆十年(1745年)赤水河道开通,对赤水的酒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清代仁怀同知查慎行的诗《咂酒》,就记录了当时赤水关于酒的生产和经营的状况:“蛮酒钓藤名,干糟满瓮城。茅柴轮更薄,同酪较差清。暗露悬壶滴,幽泉借竹行。殊方生计拙,一醉费经营。”同时,往来经商运盐的商人和负盐、纤夫,穿梭于赤水河络绎不绝,赤水河沿岸的城镇逐步兴起。人口的增加,赤水本地生产的酒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江津区松溉、白沙、朱沱,泸州及分水岭等沿长江河一带白酒随水运进入赤水河沿岸销售。查阅赤水白酒发展简史,在清代及民国时期,赤水城内及周边城镇都有酒厂,主要分布赤水城、大同、复兴、土城、元厚等区镇。
解放后,赤水县第一酒厂、大同酒厂、楠乡酒厂、华平酒厂、高洞大曲酒厂、官渡酒厂等酒厂相继投产,所生产出的优质白酒,多次获得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2010年后,丹霞酒业、赤水老窖、贵福酒业等本土老酒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技改扩建。2020年后,贵粱酒业、百年赤水、远明中厚酒业、君台厚酱酒、岁酿酒业、手艺人酒业等企业强势入驻赤水,年产酒量达4万千升以上,使赤水白酒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民间,随着种子的改良,加上种植技术的提高,农村粮食产量普遍提高,很多农户有了余粮。人们便开始小作坊或者家庭式烤酒,生产出来的酒,一般没有经过提纯和检测,与正规酒厂的酒质有差距。但经济实惠的纯粮酒,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另外,在赤水民间有一种叫“醪糟”的米酒,是人们爱吃的自酿食品。因它制作工艺简单,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才得以全面普及。但醪糟酒力不强,人们往往把它当成一种饮料来喝,或者作为加工其他食品的辅料。
改革开放后,啤酒、果酒、鸡尾酒等五花八门的酒出现在市场上,但人们对酒的需求仍然以白酒为主。毕竟白酒比其他任何一种酒历史更悠久,更有文化底蕴,更有穿透力,更融入人们的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赤水人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过去喝的有些酒,要么让人头疼口干,要么让人四肢无力。因为酱香型白酒酒味丰满醇厚、幽雅细腻、回味悠久、空杯留香,所以越来越受到赤水人的喜欢。这也是赤水要大力发展酱酒的原因之一。
酒的珍贵,不光是它能作为招呼客人的礼遇佳品,而且它还有一定药用功能。山里的人身体受了外伤,习惯用酒来消毒。消了毒,自然就好得快,所以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备有一点酒。有的人内体不好,按说不能喝酒,但赤水人爱将药材泡在酒里,泡制成药酒,每天喝一小口,反而有利于健康,这种叫喝养生酒。
赤水人习惯将大枣、枸杞、杨梅、乌梅、桑葚等物一种或几种泡在白酒中,制成不同口感的酒。于是,菊花酒、桂花酒、杨梅酒、刺梨酒,成为人们经常品的佳酿。
酒,不光是活人喝,还是送宗拜祖必须的祭献品。亡人去世后,道场上的三杯三盏,必须有酒;三天后的圆坟仪式上必须有酒。过去,清明节祭祀,必须有酒;每年岁末吃年饭,醮饭祭请时,必须有酒。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