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种曾经是一种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表现。古时候,边远山区或高寒山区的人们为了生存,往往选择一片山坡或一条沟谷,将山坡上或沟谷两边的树子竹子荆棘藤蔓荒草等野生物,砍倒就地点火烧尽。烧出来的土地就成为耕地。烧出来的竹木草灰不用运走,让它覆盖在地土上,经雨水浸泡沤制后成为肥料。人们用砍刀或锄头等工具砍土挖土翻土,草木灰肥料被翻压在土里。人们在土地上点上包谷,栽上高粱红稗,种上红苕洋芋山芋或蔬菜,成为山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烧出来的土地叫火土,于是,山坡或沟谷山洼等便顺带有了名字,叫火土坡,火土湾或火土洼,都与“火土”沾亲了。
一群苗族猎手,在石顶山的火土湾一带,布下了一个狩猎场、
地壳运动使山体膨胀,使山石鼓凸断裂。两块巨大的岩石,一部分还嵌入在山体里面,一部分从山体中分离出来,一边一块,对应地蹲踞在山路两边,使山湾口狭窄成五尺来宽的过道。岩石有丈把高。高大的岩石直立在过道两边,就形成了森严的进出必须面对的门扇。人们依据形状把这地方命名为石夹口。门扇的两边山上,是杉树和楠竹杂居的林带。门扇外面,就是火土湾。门扇进去,又是一个狭长幽深的箐湾。箐湾的两边山坡上,是连绵的竹海。分布着楠竹林斑竹林水竹林,也有苦竹林和成片成坨的箐竹。一片桫椤树占领了瀑布两边的水洼地带。一些山茶花树和棕树,也是虬劲地在树林中葱茏,分享了山林的一席之地。大白茶、金花茶、朱黑子、杜仲黄柏们,偶尔也会在树林中向路过的人们点头微笑,显示它们的存在。竹树林中有时会闻到芝兰的馥郁和野玫瑰的芳香。一些附着在树杈上或石岩石壁上的吊兰花,正青枝绿叶地孕育花蕾。映山红把林隙当成自己的领地,正肆无忌惮地灿然开放散发清香。
20岁的青年猎手王合廷,蹲守在石夹口。他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将窜入石夹口地带的野猪击毙,一是拦截,防备野猪逃入石夹口后面的箐湾。
这次的狩猎,是王合廷的父亲王赶山组织和指挥的。王赶山根据野猪的藏匿地点和出没道路,制定了狩猎计划:有四名猎手担任追撵野猪的任务,即从踩出的窝点里追随野猪,把野猪撵到伏击点的射手的枪口之下。有6名猎手在箐竹坳口,芭蕉沟口、石夹口和对面岩横上伏击等待,击毙野猪。芭蕉沟和箐竹坳口都是两名猎手,一名主射手一名副射手。岩横上的猎手就是王赶山。王合廷同父亲联手,蹲伏在石夹口,但一切行动得听王赶山的指挥。
石夹口门扇后面,有一堆没搬走的木材,王合廷搬了一些来堆码好,挡在石夹口外面。阻挡防止野猪窜过石夹口,窜进箐湾逃脱。
夏天,山里多的是蚊子,蚊子叮咬人好痛。王合廷不敢也不能离开伏击地点,只能忍受蚊子的叮咬,耐心地潜伏着。平常要是遇到这各情况,他就尽量地去想一些开心的事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冲淡或消除因等待而产生的焦躁或烦恼。如今,在石夹口伏击点上,潜伏等待伏击野猪,他又想到了同样的方法。但是,他又想,要是因思想开小差,放走了野猪咋办?那样的话,他将要面对大家的指责,受到父亲严厉的惩罚。于是,他立刻告诫自己,想点事是可以的,但眼睛一定要盯倒起,不能放走了野猪!
王合廷开启了自己的记忆之门。走了进去——
踩山节是苗族的传统的节日聚会活动,时间共五天,正月初二到初六。去年的踩山节就在闵溪沟口举行,王合廷去参加了。
在正月初一的晚上,王合廷做了一个奇异而美妙的梦:
一只色彩斑斓的大鸟,在天空盘旋飞翔,飞来落在王合廷家的屋顶上,栖息在那里,展开彩翼,引吭高歌。
王合廷觉得这是一只吉祥的大鸟,会给他家带来幸福安康和欢乐。他心里很高兴,想要同大鸟对歌,交朋友。
忽然,大鸟鸣唱几声,飞走了。
王合廷立刻尾随着大鸟,跟踪追去。
大鸟飞到一条山涧的石滩滩上空,落下地来。
大鸟在石滩滩上跳舞,舞姿很优美。
大鸟变成了一位美丽的苗家少女。少女回过头来,对着王合廷妩媚地笑了。少女秋波含情,流露出许多眷盼和期待。
苗家少女忽然又变成一只纹彩华丽的大鸟,鸣叫几声飞走了。
王合廷觉得,那位苗家少女的面容好熟悉呵,自己似乎在哪里见过。梦中的情景清醒白醒活灵活现,王合廷难以忘记。正月初二这一天就是苗族的踩山节活动的第一天,要举行首演仪式,内容包括立花竿、放节日礼炮。抢彩,登竿顶吹芦笙,跳芦笙舞,对歌,饮酒助兴等多项内容。场面热闹得很哩。他要在踩山节盛会上,找到那只大鸟,找到大鸟变化成的苗家少女。从梦中醒来之后,王合廷认真回忆仔细思考,想不起是几时,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位少女,但他觉得,那只色彩斑斓的大鸟,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凤凰是成对的,梦中只有一只,应该是来寻偶的;又变成了少女,那就应该是一只凰,俗话说“凤求凰”,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嘛!王合廷由梦中的凤凰,联想到今天要举办的踩山节活动,他怀揣着希望,早早地来到举办活动的地点闵溪沟边,想在踩山节活动上,找到那只飞去的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