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茶馆 >> 正文

重建我们时代的美学品格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杜学文    阅读次数:9125    发布时间:2014-03-21

  核心阅读

 

  ●以反对机械的主题先行为由,回避艺术的思想性;以接受现代艺术的美学观念为由,把手段当做目的来追求;以争取市场占有率为由,忽视艺术的社会责任……种种乱象提醒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从理论上廓清模糊观念,建立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美学理论的时刻

  ●写人物,当然应该从性格入手,既然要写性格,就不能回避其中的缺陷、问题甚至失误。但是有一个底线必须守住,那就是人物的道德感。在维护道德底线的同时,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本质,我们现在缺少的正是这样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当前正处于一个大转变的关键时刻。一方面是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为人们增加了更多的审美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的审美选择更加多样,分众化现象日益突出,像过去那样比较安静地进行专注的审美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审美成为一种即时性活动,便捷性更强,而深度体验更少。美,可能随时都在我们身边,但也可能随时被忽略。从审美观念来看,浅表化、娱乐性成为时尚,深刻性、灵魂深度常被遮蔽,国外各种各样的美学观念被译介进来并产生了影响,传统的、本土的美学观念也意图新变。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面临重大考验。

 

  有自觉的时代认知,才能写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同的审美主体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审美选择,但是,历史已经证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最具代表性的仍然是那些能够深刻表现时代发展历程的作品。如果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不自觉地表现了时代精神,预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是非常优秀的。这是艺术家忠实于生活的结果。但我们并不能满足于这种偶然性的创作状态,我们更需要艺术家自觉地表现时代,以宏观把握的功力,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就当下的创作而言,关注现实生活仍然是主流,但这种关注仍然缺乏深刻性、必然性。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没有宏观、全面、深刻的认知。我们往往只是在某一表象上发言,没有进入历史必然的内里,对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意义缺乏应有的认知。首先,尽管中国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来看是不是进步了?这种进步对中国乃至人类而言,意义在哪里?其次,这种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华民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奋斗、牺牲?是什么力量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再次,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其他民族和国家在相同的历史阶段是否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我们能否吸纳?最后,我们的未来是什么?能否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来预见中国的未来?如何激发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艺术家们对这些问题若是有自觉的认知,有更多的思考和表现,将为创作提供更加深广的思想资源和情感体验,使作品有更强的审美魅力。

  我们反对概念化的表达,但并不反对艺术的理性。相反,我们欢迎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知能够具有理性自觉,并艺术地表达出来。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由于反对机械的主题先行,许多人开始回避艺术的思想性;在接受现代艺术的美学观念的过程中,一些人把手段当做了目的来追求,甚至违背了艺术规律;由于受市场效益的刺激,一些人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忽视了艺术的社会责任,等等。现在已经到了从理论上廓清模糊观念,建立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美学理论的时刻。

 

  对现实的体验深度,决定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

 

  当下有许多作品对中国现实表现出了急切关注,从出发点来看,这当然是积极的,但从手段和效果来看,又是非常不够的,甚至充满了片面性、肤浅感。比如,沉溺于生活的细枝末节,生硬地使用新闻素材,概念化地表达,等等。目前已经取得较高成就的作家艺术家,基本上都有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过去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而创作,现在,一些人可能是作为职业在创作。社会地位的改善,客观上为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也使他们与生活拉开了距离,更多的是作为观察者来了解社会,而不是作为体验者去参与现实。观念性的东西强化了,情感性的东西淡漠了。对生活的体验深度不够,情感的冲击力强度不够,捕捉与发现生活中积极元素的敏感性不够,已经对创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至少将证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可以有多种选择、多条路径。而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还缺乏深刻的体验和认知,与现实生活还有距离。虽然距离可以使人跳出局部的限制,以更宏观、更理性的姿态来观察、表现,但艺术创作不是学术研究,它需要创作者的激情、灵感和想象,需要他们以当事人而不是调查者的身份,走进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从而感受当下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有什么样的情感状态和心理需求,面临什么样的选择,经过什么样的奋斗,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等。“零距离”的融入将触动创作者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现实生活对创作者触动的深度将影响甚至决定作品的深度,进而决定作品打动审美者情感的深度。

 

  从理论层面破除叙述迷障,才能真正写好“人”

 

  艺术创作是对人类情感的形象表达,这种表达主要是以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必须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只有描写出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才有吸引力。在人物塑造方面,我们还缺少有历史感和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究其原因,既有前面所说的对时代缺乏深刻准确的理解,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现实生活存在隔膜,还与我们的叙述方式有关。一些企图表现时代精神的创作往往从事先设定的主观观念出发,而不是从生活的现实出发,热衷于情节的设计,而不是去讲述符合特定性格的必然行为,人物为满足故事的需要而出现,不是故事根据人物的性格而发展。

  这种叙述方式背后,有一些问题需要从理论的层面加以解决。首先是宏大叙事的问题。现在比较突出的是创作者为避免概念化,回避宏大叙事,热衷于描写“卑微者”“边缘者”,表现他们的不幸、失败、被社会抛弃等。从理论上看,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毕竟,描写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人物,主要是要表现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要求,不是必须要写大事件、大问题,许多“小人物”也完全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从现实来看,发展、进步、成功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在塑造“小人物”的时候,他们身上闪烁的光芒没有得到发掘,他们精神品格的意义没有得到彰显。其次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不足。这是纠结我们很久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明确我们是要写人,还是要写概念。概念强调的是本质,是趋势,而人物强调的是性格,是情感。要写好正面人物,当然应该从性格入手,既然要写性格,就不能回避其中的缺陷、问题甚至失误。但是有一个底线必须守住,那就是人物的道德感。在维护道德底线的同时,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本质,这样才能写出活色生香、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物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当然是非常突出的人物,甚至是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秀的、闪光的品格。但是这种品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不能为了突出人物而忽略其成长的环境,相反,应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表现人物的成长。诸如他的个人境遇是什么,接受了什么教育,承传了什么品质,等等。这样,人物的性格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从这样的基础中才能让人感受到时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其中透露出的历史必然。

  (作者系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697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