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得了许多
却将自己丢失
有些人失了诸多
仍将真我持守
得失之间
连着挺拔脊梁
赏析:
这首《得与失》短小精悍,言近旨远,是一首蕴涵深刻人生哲理的现代格言诗。
核心立意:
在衡量得与失的价值天秤上,对内在自我与精神风骨的坚守,远胜于外在物质或名利的增减。 诗歌警示人们勿在追逐外在所得时迷失本真,赞扬在逆境中持守自我尊严的可贵。
赏析要点:
鲜明的二元对比结构:
全诗以“得”与“失”、“有些人”与“有些人”、“外在”与“内在”构成贯穿始终的两极对比。
前四句形成两组极其工整的对仗:
“得了许多” vs “失了诸多” (外在得失状态)
“丢失” vs “持守” (内在自我命运)
“丢失自己” vs “持守真我” (核心结果)
这种结构如天秤两端,清晰利落地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与命运,矛盾尖锐,冲击力强,引发读者思考:你选择做哪一类人?
深刻的悖论揭示:
诗歌揭示了“得”与“失”表象下的本质悖论:
“得即失”: 得到许多外在利益、物质或虚名(“得了许多”)时,却可能导致本心的迷失、人格的异化或原则的放弃(“丢失自己”)。这是一种本质的、巨大的损失。
“失即得”: 即使在物质、名利或其他方面遭受损失(“失了诸多”),只要坚守住内心的本真、独立的人格、内在的原则(“持守真我”),这种“失”反而成就了一种更高级、更根本的“得”——自我的完整与尊严。
这种逆向思考,道出了人生价值评判的真谛。
核心意象——“挺拔脊梁”:
象征意义: 这是全诗的诗眼,是最具象也最凝练的意象。
生理象征: 脊梁是身体的主轴,支撑起人体的直立。
精神象征: 在此,“挺拔脊梁”成为 精神支柱、人格尊严、独立意志、道德操守、不屈气节 的完美载体。它象征着人在得失压力下得以挺立的核心力量——不为外在所得所惑而弯曲,不为外在所失所迫而坍塌。
连接点: 它精准地“连着”得失两极的关键,形象地指出: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得失选择中不迷失、不妥协,全赖于内心这根无形的“脊梁”是否足够挺拔(刚直、坚韧、有力量)。
凝练精准的语言与强烈节奏感:
高度凝练: 短短六行,没有赘语,每个词都承担着重要的表意功能。如“许多”与“诸多”微妙的书面化差异增强了语感;“丢失”与“持守”动词选择极具表现力;“挺拔”二字更是画龙点睛。
节奏鲜明: 前四句采用对仗的句式(“……许多/诸多,却/仍将……”),形成稳定的节拍。后两句“得失之间,连着挺拔脊梁”,句式突变,前短(四字)后长(六字),尤其“挺拔脊梁”四字落地有声,如掷金石,将全诗推向高潮并戛然而止,留下深刻余韵。
现代格言诗的韵味:
诗歌去掉了传统的抒情铺陈,直抵哲理核心,语言简洁有力,警策深刻,如同一则浓缩的人生箴言。
虽然立意古典(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舍生取义”等精神的体现),但其表达方式现代、明了,易于传播和引发当代人的共鸣,直击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如何安身立命的普遍焦虑。
总结:
《得与失》是一首具有警世意味的哲理小诗。它通过尖锐的二元对比揭示得失的本质悖论,以“挺拔脊梁”这一核心意象,强有力地象征了人在世俗得失面前最重要的财富——坚守自我的精神风骨、不屈意志和内在尊严。其语言凝练如金,节奏铿锵有力,思想穿透人心,提醒读者在衡量得与失的天平上,永远将“真我”的分量置于“得失”之上,让那根支撑灵魂的脊梁永远保持挺拔。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