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风长诗的罕见宏篇巨制
一、引言:长诗中的时空密码
在当代诗坛,古风创作能做到气势恢宏且底蕴深厚者并不多见,而《东楼之歌》恰似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壮阔的兴象、雄健的笔力,在古风诗词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它宛如一座巍峨的文化丰碑,以216句七言格律, 共计1516 字的宏大规模、百余典故成语的精妙运用,构筑起贯通千年的历史文化长卷,熔铸了一剑封神的颠峰之作及传世诗篇。诗人以 “宜宾东楼” 为核心意象,将巴蜀大地的兴衰荣辱、文人墨客的际遇沉浮、文明传承的坚韧不息熔铸于瑰丽诗行之中。全诗分为三个篇章,从历史遗憾的追溯,到时代沧桑的见证,再到未来愿景的展望,形成了 “过去 — 现在 — 未来” 的时空闭环,既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也寄托了对文化复兴的殷切期盼。
二、第一篇章:历史遗憾 —— 东楼与文豪的错失
(一)东楼的地理与历史定位
开篇 “东楼曾立岷江畔,千年沧桑凌岁寒”,直接点明东楼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底蕴。岷江之畔,赋予东楼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千年沧桑” 则彰显其悠久的历史跨度,“凌岁寒” 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东楼坚韧不拔的品格,使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俯瞰滔滔岷江水,遥瞻巍巍翠屏山。滚滚大江东流去,叠叠峰峦南翔来”,诗人以开阔的视野、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东楼周边壮丽的自然景观。江水滔滔、峰峦叠嶂,动静结合,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也为东楼营造出雄浑壮阔的背景氛围 ,暗示其本应具有的非凡文化地位。
(二)杜甫与东楼的擦肩而过
“诗圣晚岁客戎州,解缆东去返故园”,诗人将目光聚焦于杜甫晚年的经历。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戎州成为他归乡途中的一站。“奈何秦岭山高远,剑门天险蜀道难”,化用李白《蜀道难》的意象,既写出杜甫归途的艰难险阻,也暗示其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戎州使君闻甫至,名流雅士偕恭迎。盛情宴请在东楼,觥筹交错洗风尘。重碧春酒擘红荔,丝竹笙歌愁少陵”,细致描绘了戎州使君及当地名流对杜甫的热情款待,美酒佳肴、丝竹笙歌,然而,“颠沛半生思家切,归心似箭恍心神”,杜甫半生颠沛流离,此时归家心切,纵使东楼盛宴,也难以抚平他内心的乡愁。最终,“东楼赋诗酬使君,匆忙整装赶行程。诗圣文采绝尘寰,壮心未已徒惘然。传世之作未曾留,旷世雄文更无缘”,杜甫虽赋诗致谢,却未能为东楼留下传世名篇,这不仅是东楼的遗憾,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诗人通过对杜甫心境与境遇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历史的无常与命运的无奈。
(三)黄庭坚、杨慎与东楼的缘悭一面
“时光荏苒三百载,涪翁贬谪戎州城”,诗人将时间推移至三百年后,黄庭坚被贬戎州。“崔科山下凿石谷,曲水流觞流杯池。饮酒赋诗江对岸,依稀东楼薄暮冥”,描绘了黄庭坚在戎州的活动场景,他在崔科山下凿石谷,效仿王羲之兰亭雅集,于流杯池饮酒赋诗,然而,东楼仅在暮色中依稀可见,他并未为东楼留下专门的诗作 。“斗转星移五百年,升庵谪戍往滇南。江渚一曲临江仙,古今往事付笑谈。断肠金沙万里楼,那楼可曾是东楼?辗转川滇三十年,未为东楼留片言”,又过五百年,杨慎谪戍滇南,虽留下《临江仙》这样的千古绝唱,却也与东楼失之交臂。诗人通过对三位文豪与东楼关系的层层铺陈,强化了东楼 “错过三才子,失魂落魄五百年” 的遗憾,凸显了 “千年时光蹉跎过,传世华章渴求难” 的主题,也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思考。
(四)名楼对比与文化反思
为进一步凸显东楼的遗憾,诗人将其与滕王阁、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等名楼进行对比。“千里逢迎藤王阁,鹳雀更上楼一层。潇湘云梦岳阳楼,黄鹤一去天下闻”,这些名楼皆因文人的佳作而声名远扬,王勃的《滕王阁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使楼阁与诗文相互成就,成为文化史上的佳话。而东楼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历史条件,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与文豪结缘,未能诞生传世之作,从而难以获得与之相媲美的声名。这种对比,不仅深化了东楼的遗憾,更引发了对建筑与文化关系的深刻反思:一座建筑的文化价值,往往需要文学艺术的加持,才能真正得以彰显和传承 。
三、第二篇章:时代沧桑 —— 巴蜀大地的兴衰沉浮
(一)东楼的衰败与历史见证
“日晒阁楼飞檐朽,月映楼台雕栏残。炎炎酷暑送走去,烈烈寒风复袭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东楼在岁月侵蚀下的衰败景象,飞檐腐朽、雕栏残破,四季更迭,时光无情,东楼在自然的磨砺中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千年东楼默见证,人间岁月几沧桑”,东楼作为历史的沉默见证者,目睹了无数的王朝更迭、世事变迁,由此自然地将视角从东楼延伸至整个巴蜀大地的历史兴衰。
(二)巴蜀的繁荣与辉煌
诗人回溯历史,描绘了汉唐时期巴蜀地区的繁荣昌盛。“忆惜汉唐天府国,沃野千里富辽阔。金岷雪浪润稻禾,秦堰碧水开阡陌。膏腴万倾宜耕作,仓廪充盈累果硕”,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秦堰)发挥着巨大作用,岷江(金岷)之水滋润着广袤的土地,使得巴蜀成为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的 “天府之国”,农业发达,粮仓充盈 。“蜀道巉岩敌难进,烽台锁钥民安宁。剑门云栈通秦塞,骁勇蜀人慑寇兵”,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蜀道成为天然的屏障,剑门关的险峻、栈道的蜿蜒,既保障了蜀地的安宁,也展现了蜀人的英勇善战。“千年文脉传薪火,百世武功铸忠魂。唐宋五代巴蜀地,人才辈出享太平”,在这一时期,巴蜀不仅经济繁荣,文化也蓬勃发展,文脉传承不息,人才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三)战乱的摧残与苦难
然而,和平与繁荣总是短暂的,战乱的阴霾不时笼罩巴蜀大地。“百姓愁煞战乱起,社稷崩塌祸殃民。饥荒瘟疫连烽烟,哀鸿遍野泣荒茔”,战争带来的是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苦难,饥荒、瘟疫与战火交织,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蒙古铁蹄遍屠城,献忠入川枉折腾。残暴清军绝人性,半条江水染血痕”,诗人列举了蒙古入侵、张献忠入川、清军统治等历史事件,这些战乱给巴蜀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蒙古军队的大肆屠城、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反复折腾和破坏、清军的残暴统治,使得 “流离失所众黎民,生灵涂炭蜀苍生。巴蜀先民几灭绝,十家只得一幸存”,曾经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巷陌之间荒草丛生,成为了人间地狱。诗人通过对这些惨痛历史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表达了对苦难中百姓的深切同情 。
(四)重生与反思
战乱过后,巴蜀大地迎来了重生的契机。“兵荒马乱渐平息,满目疮痍猿哀啼。人烟稀少蜀难兴,凑请朝庭迁移民。湖广填川大迁徙,携老扶幼迁蜀地。轻徭薄赋徕开辟,毓子孕孙兴家业”,清政府推行 “湖广填川” 政策,大量移民迁入巴蜀,在政府轻徭薄赋的政策支持下,人们辛勤开垦,重建家园。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百年修养民生息,千年天府焕生机。巴蜀依旧沃天地,疆土何曾换日月”,巴蜀大地逐渐恢复生机,再次展现出繁荣的景象。然而,诗人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叙述上,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君王轮换泄私欲,何苦摧残众黎民。座座城池墙根下,堆堆白骨姓啥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而所谓的权力争斗,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引发了读者对历史、人性与权力的深入思考 。“世间众生终化尽,天地万物总轮回”,最后以“王权富贵易消逝,荒冢堆堆野草萋。滚滚历史长河中,茫茫过眼云烟里。“进行收束和感叹。诗人以豁达的笔触,将个体的命运置于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展现出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理解。
四、第三篇章:未来期盼 —— 东楼的重生与文化复兴
(一)东楼的重建与新生
“三江交汇长江口,东楼重建江之头。犹如七星龙渊剑,倚天九霄刺斗牛”,诗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东楼的重建,新东楼屹立于三江交汇之处,气势非凡,宛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磅礴的气势。“登临高山望深渊,缥缈深邃巨龙盤。紫气东来呈祥瑞,祥云西去缭东楼”,通过对东楼周边景象的描绘,营造出祥瑞的氛围,暗示东楼未来的美好前景。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