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中国传统的座席排座次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签约作家 佘思良    阅读次数:3309    发布时间:2025-07-28

当暮色如潮水般缓缓漫过那精雕细琢的窗棂,堂屋内已然布置得井井有条,八仙桌稳稳当当地摆放得端端正正。红烛轻摇,洒下温馨柔和的光辉,映照青花碗沿,露珠轻附其上,宛如自然之吻,悄然留下痕迹。竹筷斜倚描金架,若待解之诗行,静候生命赋予的刹那。每逢此时,母亲总会停下手中忙碌的抹布,目光温柔地指向桌角那个特定的位置,声音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那里是上席,尊贵的位置,必须得等到你外公到来之后,我们才能开始动筷享用这顿晚餐。

这便是记忆里最早的座席启蒙,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一张古朴的木桌,四条坚实的腿稳稳地扎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仿佛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然而,它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桌子,更像是一架无形的天平,默默地平衡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每一寸细腻的木纹里,都藏着丈量人伦的尺度,细微而深刻。

在中国的传统屋檐下,一张方桌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饮食载体。它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文化内涵,宛如一幅浓缩的社会图谱,映射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结构与秩序。它又如同流动的礼仪教科书,无声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礼仪规范。每一道平凡无奇的木纹,皆似藏着的深邃印记,低语着尊卑分明、长幼有序的古朴美德。在这张方桌旁,我们学会了尊重、谦逊与和谐,这些宝贵的品质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指引灯塔。

 

一、方位里的天地秩序

中国人摆设宴席,首要之事便是讲究方位的安排。老一辈的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是南面为尊,这一说法实际上源自古代典籍《周礼》中所记载的朝堂规制,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中对方位的重视。在那个时代,天子在朝堂之上总是面朝南方而坐,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朝臣们则按照各自的品级,分别位列于东西两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尊卑秩序。这种秩序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宫廷之内,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最终甚至影响到了普通百姓家的日常生活。

在北方的传统民居中,正房堂屋的布局尤为讲究。人们定会在北墙之侧安置供桌,虔诚供奉祖先神明,以此表达无尽的敬仰之情。而与供桌相对的南窗之下,则被视作宴席中的上席位置。每当阳光透过窗棂细缝,轻轻洒在主位者的肩头,斑驳光影为其尊贵身份披上金色华裳,令整个场景更显庄重神圣。这样的布局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也蕴含了人们对和谐秩序生活的追求。

若在院落之中设宴款待宾客,方位的讲究便显得尤为微妙而细致。《礼记》中曾有明言: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此言所指的是在露天场合下的座位安排方式。在搭起的凉棚之下,面朝南方的席位应当优先让给辈分较高的长辈,而晚辈则需侍立于一旁的西侧,以示尊敬。我幼年时期在乡下的村子里参加喜宴时,曾亲眼看见族中的老人们手持烟杆,神情庄重地指点着各个方位,口中念念有词:东为宾,西为主,切莫乱了这其中的规矩。当时年幼不解其意,后来随着年岁增长,才逐渐明白这东宾西主的说法,实则是与古代礼仪中主人在东阶迎接宾客、客人从西阶登堂入室的礼节一脉相承。原来,即便是脚下看似不起眼的方寸之地,也早已深深浸透着千年传承下来的仪轨与礼数,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建筑布局中,更为细致且讲究的区分还体现在所谓的堂室之别上。具体而言,位于建筑中央的正屋被尊称为,而紧挨其两侧的较小房间则被称为。在这种布局中,堂的地位显然高于室,这一点从堂上的席位安排便可窥见一斑——堂上席位之尊贵,在礼制上远超室内席位。

若是在室内举办宴会,座次的安排同样大有讲究,其中东向为尊的习俗尤为突出。这一习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在古人的卧室中,通常会在东首设置窗户,以便采光,而西首则放置床榻。因此,面朝东方而坐,既迎晨曦之光,寓含光明希望之意,又显庄重正式之态。

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在这次宴会上,项王和项伯选择了东向坐,这在古代座次文化中代表了尊贵,从而彰显了他们的地位和威严。在鸿门宴上,刘邦被安排北向坐,这一座次安排反映了当时权力格局中刘邦相对较低的地位。令人惊叹的是,一张看似普通的几案朝向,竟然暗藏着刀光剑影般的权力博弈,每一个细节无不彰显古代社会等级之森严与礼制文化之深厚。

 

二、席位间的人伦经纬

方位一旦确定之后,紧接着便是安排座次的环节,而这个过程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礼数和规矩。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亲疏关系、长幼顺序以及贵贱地位来进行细致地区分和排列。《礼记·内则》中明确记载了年长以倍,则父事之的训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对方的年龄比自己大一倍,那么就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他。这一古老的礼制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宴席座次安排中得到了具体而微地体现。

记得在父亲尚健在的那些年月里,每逢家中设宴款待宾客,总是无一例外地让父亲坐在那个被尊称为上八位的座位上——那正是方桌的东南角位置。这个位置不仅正对着堂屋的大门,视野开阔,可以清楚地看到进出的人流,而且从风水和礼数的角度来看,也显得格外稳妥和尊贵。父亲时常耳提面命:唯有确保老人安坐,心绪宁静,方能维系家族和睦,安稳度日。这句话不仅是对座次安排的一种解释,更是对家族和谐、尊老敬老传统的一种深刻诠释。

在家族的盛大宴席上,辈分无疑成为衡量座次的最坚硬、最不可动摇的标尺。我曾有幸目睹过一场五世同堂的寿宴,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一张硕大无朋的圆形餐桌,仿佛被无形的手巧妙地划分成了若干个层次分明的圈层:位于圆桌正中央的,自然是备受尊崇的寿星及其相伴多年的配偶,他们如同家族的根系,稳稳地占据着最核心的位置;紧挨着他们的第二圈,则是由寿星的子女及其配偶们组成,他们如同树干,支撑着整个家族的繁荣;再往外扩展的一圈,则是孙辈们,他们如同枝丫,生机勃勃地向外延伸;而最外围,那些尚且年幼的少年郎们,则自觉地捧着碗,站在廊下,他们如同新生的嫩叶,虽未占据桌席,却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场宴席上,每个人都严格遵守着辈分的界限,谁也不会贸然僭越一步。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纵向经线、以辈分高低为横向纬线的排列方式,宛如一棵参天大树的年轮,一圈圈向外漾开的,不仅仅是家族成员的座次,更是那份深深植根于骨肉之间的亲情秩序,它无声地诠释着家族的传承与和谐。

当有外来的宾客在场时,必须严格遵守所谓的宾主之礼。按照这一礼仪规范,作为一家之主的主人应当坐在正对着门口的位置,这样的安排不仅是为了方便随时留意并招呼进出的客人,更是体现了一种尊重和重视,这一位置被尊称为面门为尊。而对于座次的进一步细致安排,则是将最为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手边,以示对其地位的尊崇;而次一级的宾客则被安排在主人的左手边。这种以右为尊的礼节性规定,其实早在儒家经典《论语》之中便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足见其源远流长。

在家庭待客的场合中,总是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些礼仪规范。每当有同行或友人来访,他总会毫不犹豫地将右手边的尊位让给对方,而自己则谦逊地坐在左手边相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深刻道理。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简单的茶杯轻触桌面的小小动作,也仿佛变成了一场蕴含深意的无声礼仪对话,尽显中华礼仪之邦的温文尔雅。场应酬的席位更见复杂。官阶高低化作席间的座次坐标,主官坐定后,副职依左文右武的惯例分列。清代《官场现形记》里,州县官宴请巡抚,必在厅中设主席,两侧按道台、知府、知县的品级依次排开,连茶杯的摆放角度都有讲究。这种席面上的等级,比官服上的补子更直白,每双筷子的距离里都写着官场的潜规则。

 

三、器物中的礼仪密码

座席的规矩,不仅仅体现在座次的安排上,更细致地隐藏在杯盘碗盏的摆放之中。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家族传统。上席的碗筷,必须使用红漆筷套,这不仅是为了彰显尊贵,更是对长辈和贵客的一种敬意;而下席则使用普通的竹筷,体现了日常生活的朴实无华。长辈的碗边,必定摆放着银质的汤匙,象征着地位和尊荣;而晚辈则只能使用木质的勺子,寓意着谦逊和学习的态度。

每当祖母开始摆菜时,她的动作总是那么娴熟而庄重。鱼头朝向主位,彰显对主人的无上尊崇;鱼腹则正对贵宾,寓意着对宾客的特别礼遇。这鱼头敬主的习俗,据说源自古代渔民对的深深敬畏——在海上,船老大总是坐在船头,引领着航向,象征着权威和领导;因此,鱼的头领自然要献给最尊贵的人,以示尊重和敬仰。这样的传统,代代相传,成为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酒杯的摆放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学问与讲究。在正式的宴席上,主位的酒杯摆放高度尤为讲究,必须比其他宾客的酒杯高出半寸,以示主人的尊贵地位。不仅如此,斟酒的过程同样遵循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必须遵循先主后宾的顺序进行。记得在我少年时期,由于年幼无知,曾有一次在祖父的宴席上,自告奋勇地替祖父给客人斟酒。当时我未经思索,便先给邻座的表哥斟满了酒,不料此举瞬间引来父亲严厉的眼神,那瞪视的场景,至今仍刻骨铭心。事后,经过父亲的教导,我才逐渐明白,原来在这斟酒的先后顺序中,竟蕴含着长幼有序的深刻道理。每一滴酒的流动轨迹,不仅仅是为了滋润口舌,更是中国酒文化中礼仪细节的体现,它无声地诠释着尊卑有序、礼节周到的传统美德。正如斟酒时的顺序和适量,敬酒时的规矩和礼节,以及干杯时的礼节,都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古代的礼仪中,连入座的先后都有严格的规定。《论语》中提到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这句话讲述的是在宴席结束时,应该让年长者先行离开。这一规则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是古代社会等级分明的礼仪制度的一部分。而在宴席开始时,入座的顺序则恰好相反,必须等待长辈先行落座,晚辈才能按照顺序依次坐下。我曾经见过最为庄重的场景,那是在家族中为老人庆祝寿辰的时候,满屋的子孙们按照辈分排列成长长的队伍,等待寿星先行入座。寿星落座后,他们依序自东向西入座,衣袂翩翩,犹如一场无声的礼仪盛宴悄然上演。

 

四、时光里的礼仪回响

如今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圆形的餐桌正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方形餐桌,而曾经备受重视的上席这一概念也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日渐变得模糊不清。然而,在我那充满回忆的故乡老宅里,那张历经岁月沧桑的八仙桌却依旧坚守着古老的礼仪传统。去年春节期间,我带着来自城市的朋友回到久违的故乡,在欢聚一堂的宴席上,他毫无顾忌地随意坐在了被视为尊贵的上席位置。面对这一幕,祖母面露慈爱,未发一语,只是悄无声息地将置于主位上的热毛巾递予那位城市友人,接着轻轻牵我至下席坐下。直到宴席散去,祖母才在私下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客人他并不懂得咱们这边的老规矩,但咱们自己人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应有的礼数。这句话不仅透露出祖母对传统礼仪的坚守,更蕴含着对后辈的教诲与期望。

这便是中国礼仪的韧性——它不似律法那般森严,却像春雨般润物无声。它懂得在变迁中坚守内核:方位可以调整,座次可以简化,但敬长”“尊贤”“好客的初心从未改变。就像祖父常说的:桌子可以是圆的,但人心的规矩不能乱。

当暮色如同轻柔的薄纱再次缓缓漫过窗棂,将房间笼罩在一片柔和的昏黄之中时,八仙桌上的杯盘碗盏已然被细心地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凌乱的痕迹。月光透过窗棂的缝隙,悄然洒落在那张空荡荡的主桌上,银白色的光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似乎还能依稀感受到长辈曾坐于此处时留下的那份温暖体温。在这一刻,我的内心忽然涌起一阵明悟,那些一直以来被我们严格遵守的关于座席排列的规矩,并非束缚人们行动的冰冷枷锁,反而是一种无形中维系着家族成员之间深厚情感的坚韧纽带。这些规矩的存在,使得每一次家族成员围坐在一起的时刻都充满了庄重与敬意,让每一顿普通的饭菜都升华成为一场充满温情与深意的情感仪式。正是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应当坐在何处,我们才更加深刻地懂得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如何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

这或许正是中国传统座席所蕴含的深层次、终极意义所在:在那看似狭小的方寸之地,却巧妙地容纳并安顿了天地之间最为重要的人伦关系;在那轻轻举起的杯盏之间,更是无声无息地承载并传承了历经千年风雨洗礼而愈发璀璨的中华文明。正如中国民俗中的坐席文化所示,坐席的摆设和座次都有着严格的规范,体现了对家庭、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尊重和重视。餐桌礼仪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更是人际交往的桥梁,通过餐桌礼仪,人们传承和弘扬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当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座席之间,细心地找准属于自己的那个独特位置时,实际上也意味着在纷繁复杂、喧嚣不已的尘世之中,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心灵得以宁静、得以安放的精准坐标。这一过程,既是外在位置的确定,更是内在心灵的归宿。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620563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