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对世人的警示》诗评
当《水浒传》中的经典桥段被凝练为两段警示诗,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便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叙事,成为映照婚姻本质的一面镜子。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婚姻的稳固离不开劳动的纽带,家庭的幸福依赖于男女双方的同心协力。诗中既批判了 “闲则生非” 的婚姻隐患,也勾勒出 “共劳共荣” 的家庭图景,其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 “劳动光荣” 的朴素信仰,对 “夫妻同心” 的深切期盼。深入解读这组诗作,我们将发现:真正的婚姻基石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宠爱或索取,而是共同劳动中孕育的责任与默契;美好的家庭图景,必然建立在男女双方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坚实土壤之上。
一、失衡的宠爱:当 “免于劳作” 成为婚姻的隐患
诗作第一部分对武大郎与潘金莲婚姻悲剧的铺陈,首先指向了一个关键的婚姻命题:单方面的 “宠爱” 若脱离了劳动的平衡,便会成为家庭的隐患。“水浒传中有个潘金莲被武大郎宠上了天”,这句开篇便点出了悲剧的起点 —— 武大郎将 “不让金莲受苦受难” 视为爱的表达,用 “省吃俭用怜香惜玉” 构筑了一个看似温情的 “避风港”,却未意识到,这种剥离了共同劳动的宠爱,本质上是对婚姻生态的破坏。
在传统家庭伦理中,“劳动” 从来不是单纯的生存手段,而是维系婚姻平衡的重要纽带。夫妻双方在共同操持家务、营生度日的过程中,既能分担生活压力,更能在协作中培养默契、增进情感。武大郎 “走街串巷卖烧饼” 的勤劳,本应成为夫妻同心的基础,但若只有一方承担全部劳动,另一方则 “长年累月悠闲自在”,这种失衡便会滋生问题。诗中 “骄惯美丽金莲” 的 “骄惯” 二字,道破了核心 —— 当劳动的责任被单方面免除,人便容易在安逸中迷失,失去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对伴侣的辛勤付出的同理心。潘金莲的 “被诱惑”,表面看是外界因素所致,深层则源于这种 “不劳而获” 的生活状态带来的精神空虚:当一个人无需为家庭付出劳动,便难以建立对家庭的归属感,其情感与欲望也容易在缺乏约束中偏离正轨。
武大郎的 “毫无心计” 与 “模范丈夫” 形象,在诗中形成了强烈的反讽。他的 “好” 停留在物质层面的 “供养”,却忽视了婚姻中更重要的精神联结 —— 通过共同劳动实现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他以为 “不让金莲受苦” 便是爱,却不知劳动中的汗水与协作,恰恰是婚姻的 “粘合剂”。正如传统社会中 “男耕女织” 的模式之所以稳固,并非因为分工的固化,而在于双方都能在劳动中体会对方的艰辛,在成果共享中感受家庭的意义。当武大郎独自承担起 “卖烧饼” 的全部辛劳,潘金莲失去的不仅是劳动的机会,更是理解丈夫、参与家庭建设的途径,这种精神上的隔阂,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诗中 “只因女人太过清闲才引出了杀身的祸端” 的判断,虽看似简单直接,却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里的 “清闲” 并非指合理的休息,而是指脱离家庭责任的 “游手好闲”。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更能塑造人的品格 —— 在劳动中,人会懂得节制、学会担当、培养韧性。当潘金莲长期处于 “悠闲自在” 的状态,这些品格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其行为自然容易被欲望与外界诱惑所牵引。这种因劳动缺失导致的精神失守,最终酿成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的苦果,沦为 “众人笑谈”,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叹惋,更是对当代许多失衡婚姻模式的警示。
二、共劳的智慧:“假如” 背后的家庭和谐密码
诗作第二部分以两组 “假如” 展开的想象,看似是对历史的改写,实则勾勒出婚姻和谐的理想图景:当男女双方在劳动中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家庭便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假如大郎是个屠夫金莲必围绕肉摊旋转 / 假如大郎是个铁匠金莲必然会轮锤挥汗”,这两句诗中的 “围绕” 与 “轮锤”,生动描绘了夫妻共同参与劳动的场景,其中蕴含的 “夫唱妇随” 并非性别压迫,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协作精神。
诗中描绘的 “长年累月辛苦劳作她五大三粗必定骠悍”,打破了传统对女性 “柔弱美” 的刻板认知,赋予劳动女性一种健康、有力的美感。这种 “骠悍” 不是粗野,而是在劳动中锤炼出的坚韧与独立,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当潘金莲不再是 “被供养者”,而是 “劳动参与者”,她与武大郎的关系便从 “依附与被依附” 转变为 “协作与共生”。在共同面对 “养家糊口” 的责任时,两人会因目标一致而心贴心,因相互扶持而情更深。这种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情感,远比单方面的宠爱更稳固、更持久。
“除了干活吃饭睡觉每天把行程排得满满” 的描述,看似严苛,实则揭示了劳动对生活秩序的塑造作用。有序的劳动安排能让人充实、踏实,减少空虚与杂念的滋生,这正是家庭稳定的重要前提。诗中 “让她不停地生娃身材走样谁会驻足观看” 的表述,虽带着朴素的直白,却暗含着对 “外在诱惑” 的消解 —— 当女性将精力投入家庭劳动与养育后代,其魅力便从 “外貌吸引” 转化为 “内在价值”,这种价值被家庭成员认可与依赖,远比外界的短暂关注更有意义。而 “每天忙得屁股都冒烟哪有闲心抹粉打扮”,则进一步说明:当人的精力被有意义的劳动填满,便不会沉湎于虚荣与享乐,家庭的重心自然会回归到 “共同生活” 的本质。
这组 “假如” 的核心启示在于:劳动是婚姻的 “压舱石”。无论是 “围绕肉摊旋转” 还是 “轮锤挥汗”,无论是 “生儿育女” 还是 “操持家务”,夫妻双方在劳动中的分工协作,能形成一种 “相互需要” 的纽带 —— 武大郎需要潘金莲的协助来支撑生计,潘金莲在劳动中获得对家庭的贡献感,这种双向的 “被需要”,正是婚姻持久的秘诀。传统社会中的 “男主外,女主内” 之所以能维系,本质上是因为内外劳动都是家庭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双方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获得尊重。诗中构想的 “屠夫家庭” 或 “铁匠家庭”,正是这种 “各尽所能、相互配合” 模式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没有天生不和谐的婚姻,只有不愿共同劳动的夫妻。
三、婚姻的基石:劳动中孕育的责任与默契
通观全诗,其反复强调的 “劳动” 并非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婚姻得以维系的核心基石。这一基石由两层内涵构成:一是责任的共担,二是默契的培养,两者在共同劳动中相互交织,共同支撑起家庭的幸福。
责任共担是婚姻的底线要求。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责任的失衡 —— 武大郎承担了全部的经济责任,却放任潘金莲脱离家庭责任,这种 “一人独扛” 的模式看似伟大,实则脆弱。婚姻本质上是一种 “契约”,其核心是 “共同承担”:既有物质上的相互扶持,也有精神上的相互慰藉,更有责任上的共同担当。诗中 “想让家庭和谐就得让她每天忙得团团转” 的直白表述,背后是对 “责任共担” 的朴素认知 —— 当双方都为家庭付出劳动,便会更珍惜家庭的成果,更理解对方的不易。正如农民夫妇共同耕种一块土地,他们会因共同经历播种的辛劳、灌溉的繁琐、收获的喜悦,而对土地与彼此产生更深的眷恋,这种因共担责任而生的情感,是任何单方面的付出都无法替代的。
默契的培养是婚姻的升华之道。共同劳动不仅是责任的分配,更是情感的催化剂。在 “围绕肉摊旋转” 的协作中,夫妻会形成无需言说的默契:一个眼神便知对方需要什么工具,一个动作便懂如何配合节奏;在 “轮锤挥汗” 的协作中,两人会在劳动的节奏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汗水交织处便是心与心的靠近。这种在劳动中培养的默契,是婚姻应对外界挑战的 “免疫力”—— 当夫妻双方心意相通、步调一致,即便面对生活的风雨、外界的诱惑,也能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反观潘金莲,正因为长期脱离与武大郎的共同劳动,两人之间缺乏这种深层的默契与情感联结,才会在外界诱惑下轻易动摇,最终分崩离析。
诗中对 “和谐劳动” 的赞扬,本质上是对 “婚姻共同体” 理念的肯定。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之别;没有单方面的索取,只有双向的付出。武大郎的 “烧饼” 与潘金莲的 “家务”,屠夫的 “肉摊” 与妻子的 “协助”,铁匠的 “熔炉” 与伴侣的 “挥锤”,都是这个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劳动将两个独立的个体联结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让 “家庭” 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实在。这种基于劳动的共同体,远比建立在美貌、财富等外在条件上的关系更可靠,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四、共建的路径:男女同心,其利断金
这首诗的终极启示,在于指明了构建美好家庭的路径 ——男女双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在劳动中凝聚共识,在协作中创造幸福。这一路径无关职业高低,无关财富多寡,只关乎 “同心” 二字。
男女双方的 “共同努力”,首先体现在对劳动价值的认同上。无论是丈夫在外奔波,还是妻子操持家务;无论是共同经营一份事业,还是各自在岗位上奋斗,都应认可对方劳动的价值。武大郎若能引导潘金莲参与到 “卖烧饼” 的过程中,让她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成果的珍贵;潘金莲若能主动分担丈夫的辛劳,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婚姻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劳动的价值从不在于创造多少财富,而在于让人在付出中获得尊严与归属感,当夫妻双方都能在劳动中找到这种感觉,家庭便有了和谐的基础。
“相互配合” 是共同努力的关键。婚姻中的配合,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而是基于理解的互补。就像诗中设想的 “屠夫与妻子”“铁匠与伴侣”,他们的配合是 “你主外我主内” 的互补,是 “你挥刀我递盘” 的协作,是 “你烧火我抡锤” 的默契。这种配合需要双方放下自我中心,多为对方着想:丈夫体谅妻子家务的琐碎,妻子理解丈夫工作的压力;一方疲惫时,另一方主动分担;一方迷茫时,另一方给予支持。这种 “配合” 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逐渐沉淀,便会形成家庭的 “向心力”,让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被需要、被关爱。
共建美好家庭,更需要在劳动中传递爱与温暖。劳动本身可能是辛苦的,但当劳动与爱结合,便会充满温情。武大郎卖烧饼归来,潘金莲递上一杯热水;潘金莲操持家务劳累,武大郎帮忙分担一些杂活;共同劳动后的一顿简单晚餐,相视一笑中的疲惫消解,这些都是劳动中爱的表达。这种爱比 “不让受苦” 的宠爱更实在,更能深入人心。正如诗中虽未明言却处处暗示的:真正的家庭幸福,不在 “悠闲自在” 的安逸中,而在 “共同劳动” 的烟火气里;不在 “不劳而获” 的享受中,而在 “相互配合” 的默契里。
从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悲剧,更是一面镜子,照见婚姻中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真理:劳动是婚姻的基石,同心是家庭的桥梁。没有劳动的共担,婚姻便如空中楼阁,难以抵挡风雨;没有双方的同心,家庭便似一盘散沙,难以凝聚力量。在构建美好家庭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男女双方携手并肩,在劳动中体会责任,在协作中培养默契,在共同努力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或许就是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给予当代人最珍贵的启示。
附:
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对世人的警示
(一)
水浒传中有个潘金莲被武大郎宠上了天
大郎走街串巷卖烧饼渴望家庭幸福长绵
勤劳的大郎毫无心计却是丈夫中的模范
省吃俭用怜香惜玉不想让金莲受苦受难
长年累月悠闲自在的生活骄惯美丽金莲
可怜的金莲被诱惑掉进恶人设计的深渊
只因女人太过清闲才引出了杀身的祸端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苦果反成了众人笑谈
(二)
假如大郎是个屠夫金莲必围绕肉摊旋转
假如大郎是个铁匠金莲必然会轮锤挥汗
长年累月辛苦劳作她五大三粗必定骠悍
夫唱妇随养家糊口黄脸婆忍受岁月熬煎
除了干活吃饭睡觉每天把行程排得满满
让她不停地生娃身材走样谁会驻足观看
每天忙得屁股都冒烟哪有闲心抹粉打扮
想让家庭和谐就得让她每天忙得团团转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