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讲座 >> 正文

走,听讲座去!
信息来源:贵州都市报    作者:    阅读次数:8876    发布时间:2014-03-31

  周誉敏、伍琴宪夫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每周孔学堂的讲座、每月一次贵阳国学大讲堂的讲座和在金阳的大正基业国学公益讲座上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听讲座成为夫妇俩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这对普通的贵阳市民的日常生活来看,通过听讲座接近国学,感受传统文化在贵阳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只要你愿意,也能拥有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

 

  孔学堂讲座新的文化空间

 

  3月29日,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民学堂》节目落地贵阳启动式暨贵阳孔学堂《名家讲堂》特别节目开讲活动在贵阳市孔学堂举行,南京市特邀《百家讲坛》主讲、南京师大教授郦波以《孔子的歌与泣——孔子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为主题,与贵阳市民重温儒学文化。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在启动仪式上说南京的历史文化有自身的特色,也非常羡慕贵阳有“孔学堂”这么好的新平台,他说贵阳“孔学堂”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坐标,在传承文化传统上,必将作出新的贡献。

  当天有自发报名的近400名贵阳市民参与本次活动,他们期待贵阳孔学堂《名家讲堂》能为他们带来更多名家的讲座。

  截至3月底,孔学堂已经举办了各类讲座140场。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等多个领域。来讲座的老师,既有本地的文化名人、学者教授,也有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或知名学者,比如于丹、董平等。

  2013年1月1日,孔学堂正式对外开放。开放才一年多时间,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和相当高的人气。孔学堂管理处处长侯楠介绍到,周末或是节假日的时候,不少贵阳市民会自发地到这里来听公益讲座。她认为受到市民的欢迎的最大原因是孔学堂是正在民间渴求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运而生,把专家学者们高深的东西深入浅出地普及转化给市民,适时地给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平台。来听讲座的市民则普遍反映,觉得自从有了孔学堂以后,贵阳有文化了。

  孔学堂这个面向百姓的公益性、社会化教育大平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篱笆,让市民共享教育文化资源。正如侯楠所说的那样,用讲座滋养大众心灵,引领社会价值观。目前,贵阳孔学堂的讲座成为全省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公益性讲座。

  孔学堂成为了贵阳乃至贵州的一张文化新名片。

  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报道了贵阳孔学堂。

  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关注贵阳孔学堂。他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孔学堂的讲座除了针对普通市民之外,还可以为公职人员学习和培训提供帮助。

  3月26日下午,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前往贵阳孔学堂,参加知名文化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欧阳祯人所作的“国学经典与为政以德”国学讲座。讲座中,欧阳祯人教授从国学经典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从传统中学会做人、学会做官,阐释了“为政以德”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并对当下的廉政建设提出独特见解。

  孔学堂与贵阳市教育局联合,历时半年,共同研讨、会商、修改、校对共30余次后,编写了贵阳市地方教材《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这本书从2014年春季学期起作为地方教材在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使用,在全市幼儿和青少年中系统、适量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3月24日上午,贵阳孔学堂明伦堂内,“《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任课教师教材培训班”正式开班,2000名教师将接受两期、共计12天的培训。由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对教师进行《国学读本的教学思考与建议》、《国学课堂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吟诵——中国传统读书法》等专题培训外,贵阳孔学堂还将采取学术报告与经典吟诵、国学课观摩、互动交流、经典教育联盟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推广国学的水平和能力。

  将学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孔学堂和省内高校有了以下密切的合作。

  近日,省内有关高校和贵阳孔学堂双方就如何“充分发挥孔学堂传承教化功能,加强与贵州各大高校密切合作”进行探究,将贵阳孔学堂打造成省内高校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省内各高校教师如果需要实际场景授课,可带学生到孔学堂上课,各高校还可组织安排相关学科学生到孔学堂实习或进行相关研究、表演(如传统民乐等)活动。

  此外,学生在贵阳孔学堂的相关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范畴,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学生到孔学堂听讲座、教学实习等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范畴,并计入相应学分。

 

  民间文化讲座不约而同

 

  北京大学的王守常教授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一个机缘巧合,他认识了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推广的我省著名作家李宽定,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创办贵阳国学大讲堂。意在传道、授业、解惑,追求治气养生、多知明达的人生意境。

  2010年8月,贵阳国学大讲堂开讲。

  中国文化书院贵阳大讲堂开讲之际,王守常教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寻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在国学中应该是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中国人还是要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们要“返本开新”,中国人既要接受西方的文化,又要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

  王守常认为现代书院不仅要介绍传统文化,还要回答现代社会提出的问题。这也成为国学大讲堂在确定讲座内容,邀请老师的一个重要考量。

  李宽定在谈及贵阳国学大讲堂的创办感受时说,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国学,一个民族不能丢了自己的传统。“国学”二字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的根就是这个。现在80、90后的年轻人,在启蒙时受到现代传媒等的影响很大,好的坏的全盘接收,一些孩子变得较为冷漠。李宽定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文化引导上出了问题。他希望给大家创造一个读书、读经典的环境,引导大家了解传统、认识现代。他说:“‘穷则读书,富则教书’。现在不愁吃穿了,那就做点传播传统文化的事情。”

  同样也是2010年,热爱文化的贵阳青年萧然有了做一个文化讲坛的想法并努力让它成为了现实。萧然说贵阳地处边地,需要更多文化界、思想界的声音。讲坛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比阅读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启发思考。

  2010年6月,贵州知行讲坛开讲。到现在辗转了3个场地,从达德书院到省博物馆到省图书馆,听众越来越多。据知行讲坛的行政主管万婷介绍,目前知行讲坛每场讲座平均人数在160人左右,最多人数达267人,讲坛短信通知人数有400人左右。

  知行讲坛已成功举办43期讲座,邀请过资中筠、陈四益、王军、何光沪、葛剑雄、陈嘉映等知名学者来贵阳讲过课。

  发起者萧然谈到,开辟“贵州知行讲坛”这个园地,初心旨在平实地为贵阳关注精神修养的人群提供可寻及可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是人文思想与学术知见传播与研讨的平台,为贵阳这座城市带来更好的文化氛围。

  2013,贵阳又一个关于国学的公益讲坛开讲。

  贵州大正基业集团每月6号和21号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贵阳举办讲座,已累计主办20余场,这个“国学公益讲堂”每期听众有150名左右。大正基业集团董事长王渝权说,现在很多人舍不得在国学上、文化上花太多的钱去学习,希望通过开办国学公益讲堂这样一种方式,拯救已经断层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讲堂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振兴传统文化。

  贵阳国学民间机构無憂方从2011年初开设若海民间文化讲堂,为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和书画艺术爱好者提供学习及交流平台。3年来,场地得到不断改善。从早先在家中客厅讲授到茶楼,这个民间文化讲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去年年底,贵州省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正式成立,并且举办了首届古琴艺术节。据古琴学会会长吴若杰介绍,在国学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这件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贵州古琴学会与桐和琴道文化传播公司将在今年联合举办公益性质的“桐和琴语大家讲坛”,陆续邀请全国的古琴名家来贵阳举办讲座,更好地传播和交流古琴文化。

 

  贵阳诚意打动受邀学者

 

  怎样吸引更多的听众特别是年轻人来听讲座。贵阳孔学堂的工作人员付出很多努力。他们广泛提供话题,邀请老师。从形势政策、法律知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到健康养生类型,尽量做到百姓想听什么,专家就讲什么。在不同时间点、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基础上,孔学堂还推出了有特色的讲座。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的春节庙会上,初二到初七安排了6场精彩的国学讲座:《春节的由来》、《春节礼俗》、《春联书写及赏析》、《茶文化与茶礼》、《节日养生和节日饮食》、《贵州民俗文化面面观》,主题全部围绕“春节”展开,从多个方面让“春节”变得既立体又丰满。来听讲座的市民则说,感觉和传统更近了。

  搭建平台,想办法让更多的名家和学者来贵阳做讲座,为贵阳市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成为孔学堂的一个工作重点。此次南京的《市民学堂》节目落地贵阳,也是贵阳孔学堂《名家讲堂》特别节目开讲,这也是孔学堂走出去,请进来的一个新尝试。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名流来到贵阳。贵阳,这座曾经边缘的城市,因为文化的原因,正在变得不再边缘。

  “当时想到的最大困难是有没有人来听,能不能请到一流学者。”萧然回忆知行讲坛初创时的担忧。这些年的坚持让知行讲坛目前在全国的知识界已经有一定影响。萧然说,对于贵阳这样一个小城,公共文化场域很缺乏。讲座这些文化活动,应该是一个城市的常态,是一个的城市人文基础。为这个城市文化的建设做事,你的诚意会打动专家学者们。所以,知行讲坛得到了一流学者们的支持和厚爱。

  专家们来讲课,他们也在观察贵阳,观察听课者。到贵阳国学大讲堂来讲过课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教授说,吸引他到贵阳讲课的重要原因当然与李宽定先生对文化传播的执着有关。在当今学风浮躁,消费至上的年代,有这份心意者寥寥可数。其二是李先生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国学”当作日常生活的伦理实践加以对待,向广大普通民众开放。自古文人就有“得君行道”和“得民行道”两种路线,李先生走平民路线对传统在基层的普及尤有意义,尽管这条路线长期坚持下来会非常艰苦,需要毅力和韧劲。其三是文化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往往是相对的,有时文化中心反而会因为被市场喧嚣所扰,难以创造出一种幽雅的氛围,而相对边缘的地带却有可能相对从容地施展自身的文化抱负,吸引学者前来进行切磋对话。

  杨念群教授说来贵阳看到有这么一群人痴迷于传统文化,很感动。学员们上课认真听讲,他在台上也很诚惶诚恐。课后的交流也让他难忘,有的学员提问提得非常好。

  南京师大教授郦波谈到,能来孔学堂讲讲孔子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是一件非常荣幸和兴奋的事。当下正是国学传统复兴、儒学兴盛的一个时代,我们急需呼唤儒学精神代。郦波认为,儒就是人之所需,它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整个民族的滋养,尤其在当下这个改革瓶颈期,要真正做到突破瓶颈、大国崛起、民族文化复兴,必须建立在我们民族优良文化的传统上,薪火相传,有传承才能够继往开来。他讲座的目的正是呼唤这种民族精神文化的复兴。

  杨念群教授还给贵阳国学大讲堂支招,“国学”并非只是狭义上的哲学思想的讲解与灌输,还应该适当增加历史方面的内容,因为中国历史学传统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的传统“史观”应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后的讲演中,可以适当聘请历史学家加入启蒙的阵容。

 

  粉丝们的快乐生活

 

  每个讲坛都有自己的铁粉,也都有自己邀请专家的标准。

  对于知行讲坛来说,受邀专家有三个标准:一是文史哲方向;二是学术有创见、不人云亦云,三是能把学术方向、论点讲的比较亲民、平实。因为学术既可以严谨地表达,也可以平实地表达,同样也准确。

  因为讲座老师的高水准,保证了讲座的高水准。知行讲坛吸引了省内不少青年学者的听讲兴趣。

  关于贵阳国学大讲堂讲课专家的遴选,李宽定说,所请的专家都是在学术方面有造诣的人。选题的范围很宽,涉及到国学的方方面面。讲哪个方面的课题就请哪一方面的专家。他希望“国学大讲堂”能够兼顾到两端:既要去研究它,也要普及它。一是针对专家学者教授等的高端受众;二是普及型,让一般的听众听得懂、感兴趣。他介绍,“国学大讲堂”会根据听众的情况决定内容的深浅。

  “国学公益讲堂”则想办法不断优化讲座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文化。

  因为讲座举办方的努力,让这些讲座的质量稳定,得以持续地发展,得到更多人的参与的热情。

  在不少讲座中,听众爆满的场景常常出现。在孔学堂的讲座现场,经常会出现满座的情况。而贵阳国学大讲堂,也不时会出现过道上挤着加座的事情。说起听众的热情,大正基业的李乐道说,固定的听众越来越多。而在知行讲坛,行政主管王婷说,现在担心的是座位够不够。

  不少“铁杆”听众不断跟着讲坛跑,哪里有讲座,就出现在哪里。就像周誉敏、伍琴宪夫妻一样:“讲座让我快乐。”

  张华是贵阳市乌当区的一名纪检干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贵阳国学大讲堂听课,他说:“那堂课是华中师大的戴建业教授解读唐诗与唐代文化,在戴教授妙语如珠的解读中,我重游了大唐,神交了李白杜甫,领略唐诗之美,从此而一发不可收,之后的每堂课我都坚持来听,二十三次文化讲座,一次次精神文化的盛宴,像是我们味蕾上曾经的记忆,回味起来,让人难以忘怀。我把我所学到的儒家修身自律的道德文化,带到我的工作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刘秀梅是贵阳“一通源”中医院的负责人,她在大正基业的国学公益讲堂听了多次课。她说,有这种没有收费、没有门槛、纯开放的讲座是一件好事。中医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她和同事们都比较关注这一块,对贵阳的国学讲坛也很了解。刘秀梅说,从这些讲座和一些活动上,她感受到贵阳的国学氛围越来越浓了,而这些,是前两年没办法比的。

  贵州省司法警官学校谭大章说通过听讲座,既能够亲近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体会到修身养性的真谛,又能够在周围同学们和朋友们坦诚相待的“君子风范”中,找到快乐的生活。

  据知行讲坛的行政主管万婷介绍,从2013年以后,听讲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

  目前贵阳民间学习国学的人分为两大类:一是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接触过国学,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因此他们会送孩子到国学班或者读经班学习。另一类是成年人,这些人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善于思考,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心,当不再为生计犯愁的时候,他们更注重心灵的滋养,他们需要从文化传统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管怎么说,国学热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大势所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对先贤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明遗产,和中华文化精神抱有敬畏之心,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不断强化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重振民族精神,重建信念。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2067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