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湘江之畔,春寒料峭。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0余人组成的“一团火”演出小分队奔赴广州军区某防空旅演出慰问,同基层官兵一起联欢,用如火热情舞动湘江,温暖兵心。
一路上,“一团火”演出小分队不顾跋涉劳累,人装未歇直赴演出场地,走台、排练、对词一丝不苟,力求把最好的演出状态和最佳的表演水准呈现给官 兵们。演出队伍规模虽小,但演出阵容强、节目质量高、艺术门类全、现场效果好,精干队伍中传递着巨大的艺术力量。当得知由姜坤杰和付群杰表演的杂技《男女 软功》曾参加过国家级大型晚会演出,该旅新战士陈光亮高兴地说:“没想到在山沟也能看到国家级水准的演出。”门大成、唐靓表演的双人舞《夫妻哨》是文工团 去年参加全国全军大赛的舞蹈节目。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官兵感受平凡岗位上军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大忠大爱。演出中,艺术家们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 和娴熟的表演,让官兵们每看一个节目,都热烈地鼓掌喝彩。
明星不光在舞台上,还在官兵身边。小品《四菜一汤》的演员分别是获得国家“文华大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的话剧《天籁》《红帆》《共产党 宣言》《支部建在连上》的主演林波、白文显、张阿亮、崔晓光等人。四人刚一登场,平时从话剧舞台上看到他们的战友们马上欢呼起来。加上这个小品本身又是去 年文工团下部队演出和体验生活过程中寻得的故事,贴近生活的情节、幽默风趣的语言、栩栩如生的表演,把大家逗得合不拢嘴,也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了大抓作风建 设的丰硕成果,新风正气扑面而来。官兵们感到这样的演出接地气、有味道。
窗外寒风凛冽、屋内热情四射。当官兵们得知这些演员中大部分正在紧张准备国家重大外事演出任务、第二天就将踏上出国演出的征程时,无不被他们的 敬业精神所感动。最后,当歌唱演员刘罡走下舞台来到官兵身边,与官兵一起唱响《强军战歌》时,整个礼堂充满了实现强军目标的豪迈情怀和坚强决心。“这是一 种磅礴的渗到内心的力量,将激励我们在强军征途上奋进不止”。该旅政委汪斌看完演出由衷赞叹。(彭国宝 黄金建)
海政文工团——
激昂的旋律凝聚强军力量,优美的音符涤荡官兵身心。初春时节,海政文工团47名主要演职人员,不畏严寒,风雨兼程,历时一周,行程4000余公 里,辗转浙江、福建等地,在东海一线部队慰问演出13场次,受到了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从绿色军营到蓝色方阵,从高山站台到特战劲旅,全体演职 人员用精彩的表演传递了强军兴军、寻梦追梦的军营正能量和时代最强音。
“用情有多深,且看战士笑容有多甜;是否受欢迎,还听官兵掌声响不响。”这不仅是海政文工团演员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更是他们检验为兵服务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副团长吕继宏、演员吕薇刚从国外执行慰问演出任务回来,没倒时差就直接从机场转往福州,然后乘大巴颠簸数百公里,赶往各个小点参加这次演出任务。在东海舰队某台站,吕继宏和吕薇专程跑了几十分钟的山路,在激昂的旋律中为值勤官兵演唱《水兵之歌》和《壮志飞扬》。
在第二炮兵某旅,火箭兵们与演员霍勇高声合唱《当那一天来临》,气氛热烈、豪情激荡,震天响的歌声抒发官兵对使命的忠诚,对战争的无畏,对责任的担当,也让人深深感受到在强军目标激励下,神剑卫士与大洋勇士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在空军某部,演出正逢江浙地区普降大雨,晚上气温骤降至-6℃。没有化妆间,演员们就因陋就简,在演出后台用布帘隔成男女更衣间。宋祖英团长不 顾天气的寒冷,款款登台,激情演绎,一口气连唱了《送你一朵东方茉莉》《东西南北兵》《忠诚》3首歌曲,还应战士们要求加唱了一首《辣妹子》。
南京军区某特战旅官兵在看到海政文工团获奖的特战题材舞蹈《刀锋》时,抬出八面威风大鼓一字摆开,奋力击鼓相合,久久不能平息,表达共有的特战情怀和昂扬斗志。该旅政治部领导说,这次慰问演出为我们战备训练加油鼓劲,是一次真正的战斗动员。
送真情、暖兵心、鼓士气、励斗志,让文化服务真正发挥联系群众、关心基层的桥梁纽带作用。东海舰队某基地业余演出队的业余文艺骨干们,还得到了 一次难得的辅导机会。声乐演员刘玮、姜必群、顾莉雅走进演出队排练厅,从歌曲的声音处理、发音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逐字逐句进行辅导。舞蹈演员王圳冰为 基层文化骨干还上了一堂生动的形体训练课。该基地演出队的战士们学得认真、受益匪浅,纷纷表示文工团为他们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文艺队”。
慰问演出既是一次为兵服务,更是一次自身的教育锻炼。火热的部队生活和官兵昂扬的进取精神,既充实了文艺创作的鲜活素材,更培育了演职人员的战 士情怀。南京军区某特种作战旅被喻为“刀尖上的尖刀”部队,演员们被“枪王”何祥美忠诚使命、爱军精武、立足本职练就打赢本领的先进事迹所激励。演员郑洁 说:“枪王因为上万次的不断苦练才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对我们文艺战士来说也是一样,只有不停地为兵演唱,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峰”。 (王虎成)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