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赤天化的兴盛与衰亡
信息来源:网传    作者:签约作家 佘思良    阅读次数:7874    发布时间:2025-08-12

赤水河流水潺潺,宛如时光之镜,默默见证着五十载风雨无阻地拍打坚实河岸的岁月。鹅卵石经年累月被流水打磨得光滑如镜,似乎蕴藏着无数未解之谜,铭记着1974年春,万物复苏之际,钻探机的第一声轰鸣,划破了宁静,标志着工业时代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初绽。同样,它们也未曾忘记2019年那个萧瑟的秋天,最后一台装置在众人的注视下被拆除时,那金属摩擦发出的悲鸣声,如同一个时代的挽歌,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这座曾经镶嵌在天台山麓、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工厂,一度以“金凤凰”般耀眼夺目的姿态,照亮了整个黔北大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骄傲与象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它终究未能抵挡住时代浪潮的无情冲刷,逐渐褪去了往日的华彩与辉煌。如今,这里只剩下在河风中轻轻飘散的记忆碎片,它们随风起舞,诉说着那段逝去的峥嵘岁月,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印记。

 

一、会战赤水河:峭壁间长出的工业奇葩

1974年的赤水河,依旧保留着那份未经雕琢的原始野性。考察队的队员们踩着清晨的露珠,沿着河岸缓缓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那陡峭如削的岩壁,水流湍急,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无尽力量。河岸边,山民们世代居住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古朴而宁静,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在当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片连马车都难以通行的险峻河谷,竟然会在短短四年后,奇迹般地矗立起中国西南地区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化肥生产基地。这一成就,与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和四川化工厂等早期化肥生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相呼应,彰显了中国在化肥生产领域的快速进步和技术创新。国务院那份沉甸甸的文件上,赫然写着“引进13套大型氮肥装置”的字样,这寥寥数字,犹如蕴含无限生命力的种子,默默植根于三线建设的沃土,静待萌芽,蓬勃生长。

建设者们是带着简陋的铺盖卷,怀揣着满腔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来到这里的。他们之中,不乏从吉林化工基地转岗而来的资深工匠,即便远离了旧日的岗位,那份对工作的痴情与执着依旧不减;有手持贵州工学院毕业证书的年轻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满怀憧憬,准备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还有刚刚放下镰刀的赤水农民,他们朴实无华,吃苦耐劳,为了家乡的建设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支队伍。在由油毛毡匆匆搭建而成的简陋工棚里,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大家庭,共同面对着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

王娴礼副厂长在后来的回忆中总是感慨万千,他回忆道,东北凛冽的寒风未能动摇他们的决心,清镇贫瘠的黄土地也未能阻挡他们的脚步,然而,赤水那炎热的夏天却让这些铁骨铮铮的硬汉们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在那高达40度的酷暑中,简陋的席棚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汗水如细雨般不断自额头淌落,点点滴滴落在图纸之上,瞬间晕染开墨水的痕迹,让原本条理清晰的图纸变得朦胧难辨。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连测量仪的金属外壳都被烈日烤得滚烫,让人根本不敢触碰,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被烫伤。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咬牙坚持,默默付出,为的就是早日完成建设任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那些关于“两个南瓜”的感人故事。当化工部的检查组步入食堂,目光落在地上孤零零躺着的南瓜上时,谁也不曾料到,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南瓜,竟然是几百名建设者第二天唯一的口粮。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后来竟被郑重地写入了全国化工会议的报告之中,它背后蕴藏着那一代人最朴素而坚定的骄傲: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仅凭一碗碗清贫的南瓜汤,就着手中简陋的图纸,硬是将一座高达47米的合成氨塔,从繁华的上海港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至遥远的赤水河畔。更令人钦佩的是,在没有外国专家现场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凭借着最原始的工具——麻绳和撬棍,凭借着智慧和毅力,成功完成了这个“巨无霸”设备的精准吊装。这段历史,犹如一幅画卷,不仅记录了他们辛勤的汗水,更深刻描绘了他们的无畏精神与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技术攻坚的那段漫长日夜里,总是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传奇色彩。合成车间的那些老工人,为了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出差错,甚至将设备位号一笔一画地写在胳膊上,仿佛那是他们战斗的图腾。夜深人静之时,他们常被梦境中的责任唤醒,借着窗外斑驳的月光,默默温习那些关乎成败的关键数据。而王娴礼,这位坚定的改革者,为了争取到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宝贵资格,不顾一切地直接闯进了省委书记的办公室,用她那铿锵有力的言辞,据理力争,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那些日子里,工人们身穿被油渍浸透的工作服,手指无数次被复杂的图纸划破,鲜血与油污交织在一起,成了他们奋斗的印记。深夜里,车间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为这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然而,正是这些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守与努力,最终在1978年10月2日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迎来了辉煌的成果——河南晋开集团延化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合成氨80万吨尿素装置的成功投产,从投料到产出合格尿素,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的3小时40分钟,这一惊人的速度,彻底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期。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09594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