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胡椒嘎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湖南 陈青延    阅读次数:7365    发布时间:2025-08-30

在我人生渐渐老去的岁月里,留存在记忆深处的乡野民俗与老式物件有许多许多,除在我青少年时期,一家人常用的吹火筒、米升子、酒提子和砂罐子等物器外,还有一种我父亲经常使用过,至今难得一见又充满生活温情的胡椒嘎子。

不过,说起胡椒嘎子,不得不说一下胡椒的功效与作用。胡椒分黑胡椒和白胡椒两类,是一种隐形的驱寒师,它能化痰止咳,去腥提味、增加食欲、促进消化与消气排便,适用于烹调鱼肉类和海鲜类食材。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和陶拟古九首◎沉香作庭燎》诗句中说: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南宋诗人白玉蟾在《知足轩》中有“田氏三千人食客,元家八百斛胡椒”的诗句。宋代两位文学家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胡椒嘎子,但提到了胡椒在餐用中的情形和在饭菜里的重要性。

老辈人常说:“胡椒不磨不出魂,日子不熬不成人。”父亲经常告诫我们说:玉不琢不成器。人生就像胡椒一样,不经过艰苦日子的磨练与煎熬,难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我父亲是一名乡村厨师,一年四季,他除在给我们一家人烧饭做菜时使用胡椒嘎子之外,出门给人办厨的时候,也都会把把胡椒嘎子带在身边。

尤其在每年的寒冬时节,父亲在给我们一家人用餐炖鱼火锅、炖猪脚火锅和捞汤饺子时,都会用胡椒嘎子捣胡椒粉,调撒在这些美食里面。

印象中,父亲和我们一家人,曾经使用过胡椒嘎子,一直都是由一种木料精制而成的。这种捣碎胡椒的木器,在我们湘北的洞庭湖水乡和南方的一些地区,使用的最多。

胡椒嘎子这种木制器物,在我家的湘北农村,叫着它的名子,就感觉有一股子亲切的滋味。这种胡椒嘎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叫它胡椒臼子,有的地方叫它胡椒磨子,有的地方叫它胡椒碾子,有的地方叫它胡椒丫子。

这种研磨胡椒的器具,不管它是哪种叫法,但它一直是我老一辈人厨房里的“香魂儿”。

在小的时候,我对这种透着生活智慧和地方特色的胡椒嘎子感到好奇,弄不明白那种捣碎胡椒的棒槌是怎样塞进胡椒碾臼中的。反正,那时节,年少的我,不管如何拔,都很难从碾臼中拔出那根捣烂胡椒的棒子。问及父亲,他才告诉我,人要学会思考问题,用水泡湿胡椒嘎子,致使木质松软以后,才能将胡椒嘎子中的棒槌取出来。

当然啰,胡椒嘎子长期的捣腾,安插在碾臼里的棒子经过千百次捣磨,棒头慢慢变小了以后,不用水泡,棒槌自然也会脱落出来。胡椒嘎子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不但承载了我们老一辈人精打细过日子的记忆,而且让我们老一辈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那种来自乡野的温暖与情怀;感受到了那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与风俗。

现代作家沈从文曾对胡椒嘎子,也就是他所称的“胡椒碾子”有过生动形象的描写:

那胡椒碾子静静搁在灶台上,乌沉沉的木质带着岁月摩挲出的温润光泽,好似一位沉默的老者,于烟火人间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当粗糙的手转动那碾子,干硬的胡椒粒在槽中“咯啦咯啦”地响,细碎的香气便如同山间的雾气,悠悠地弥漫开来,将简陋的厨房都笼上一层别样的温柔,似在低诉着生活里那琐碎却又真切的甜辛。

日千里,日新月异。如今,这种在民间淡然消失的胡椒嘎子,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但它却见证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的巨大变迁!

 

 

作者简介:

陈青延,曾用笔名驰远、花香心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劳动模范。喜欢用文字表现生活,有作品见之于《中国老年》《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天津老干部》《老年人》《山西老年》《老同志之友》《老年日报》《老年康乐报》《快乐老人报》《福建老年报》《燕赵老年报》《老年生活报》等报纸杂志,其中散文作品《父亲的算盘》被选入四川省遂宁市中考真题。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36939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