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大道艳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安龙 南燊    阅读次数:8853    发布时间:2025-08-31

修筑峰林大道之初,他是极为反对的。这话说得好像他有决策权一样,其实他啥也不是。

他生性懦弱,笨嘴拙舌,内向腼腆,极其社恐。他没有一点“煞气”,连狗都爱追咬他,青涩少年时的某一天傍晚,寨邻被“拿茅”了,为了禳解,请法师设坛作法,做“延生”。开坛的堂锣咣当咣当一阵乱响,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异常亢奋,拔腿循声跑去。跑到他暗恋的邻家女孩的门前时,那只狗像一道黑色的闪电迎头跑来,干脆利落地将他扑倒在地,按住撕咬。人们被他失魂丧魄的哭喊声惊动,纷纷拿起锄头木棒跑来营救他。迫于众人的威势,那只阴险凶恶的黑色秃尾狗才放过他,扬长而去。人们举灯查看他的伤情,发现他那尖嘴海螺般的男根有一圈牙齿印,差点被恶狗一口咬掉。从此他见狗就怕,战战兢兢。狗东西们见他如此软弱可欺,最柔弱胆小的“夹尾狗”与他狭路相逢时,都胆敢与他心理博弈,呲着牙逼视他,沉声低吼,逼他让道。至于人类,三岁的小孩子也敢鼓眼瞪他。他若稍有不服之状,对方哇哇大叫,向大人告御状,做出被他欺负的样子,隔山打牛,让他受到数落责怨。平时走路,他都尽量靠边,生怕冲撞了谁。别人瞟他一眼,他会疑念重重,惊惶不已。

构筑大道的决策层至少是州级政务部门,他这么个胆小怕事的草芥小民,人微言轻,毫无话语权,他不可能干预和左右得了那么大的民生工程。

他幽怨满腹。虽说“要想富,先修路”,可巴掌大的地方,先已有国道“324”线穿镇而过,后又修筑了南环路,以分流过境国道的压力……领导者犹不满足,还要在镇南几百米外的海坝开凿峰林大道。设计的是双向八车道,外加两条辅道,三条隔离带……总体宽度八十米。

八十米呀!

他不是感慨路的平坦宽阔,而是叹惜占地太多。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占地多少,他家的田地并不在征用之列。也没人会相信他是真的爱惜土地。他的胸襟没有那么宽广。

他家那块“最接近大道规划路线的秧田,距大道线路也有一公里之遥,仅就大道而言,根本不存在被征用的可能。

是什么让他那么担忧呢?

一个马路消息,说大道通车,后续的发展规划仍有可能对他家的那块秧田构成威胁,还有一条普通道路横贯他们村庄,连接镇南的峰林大道和镇北的郑鲁大道,传说中的这条道路途经他家房山头。马路消息来源于前村干部之口。其信誓旦旦,说亲眼看过规划图。马路消息更加“确切”起来。

普通道路至少也是双向两车道,加上隔离带和辅道,其占地也不会太窄。征地惯例,是连带道路两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原生房舍一块征拨,开发商开发房地产,卖给其他人建造房屋。道路两边,交通便利,还可以开设商铺……这些都是吸引客户的亮点。

他家的自建房处于“黄金地段”,如果被迫拆迁,让位他人,自家却到别的偏僻地方择地建房,谁会甘心?

可他这个人,不甘心又能怎样。强势点的人敢当钉子户,据理力争,软缠硬磨,赖着不搬,也许还有可能得到妥协,真就原址不动了。那得经过坚持不懈的争取。面对生人,他话都不敢大声说,结结巴巴,嗫嗫嚅嚅,唯唯诺诺,怎么去争?!

不但房屋可能要被拆迁,距离房屋两华里,处在大道和房屋之间的那一块秧田,看来也在被征用之列。那块田面积虽然不大,却是自家唯一的秧母田。没了秧母田育稻秧,其他稻田所需的秧苗,到哪培育去?他忧心忡忡,又无奈其何。但他只敢在心里对修筑峰林大道心存抱怨。不开凿峰林大道,就不会派生那条穿村道路,他家的房舍田地,可保无虞。

他暗自腹诽,却不敢公开表示异议,也不知应该到哪去表达诉求。再说,人家还没正式划线,甚至也没明确要修那条道哩!他想,自己反应过激了。稳妥起见,他心里还是祈祷决策者“恻隐心动”,或被有话语权的人物阻止,改变计划,不再修筑峰林大道。

大道却按部就班修好了。

传说中的那条支路,根本就是没影的事。他家的田地、房屋,没受任何影响。这下他放心了。放下了心的他想,平心而论,修筑那么一条大道,对附近的他们,的确是很有益的。

工程于己无损,他这个既得利益者,原有的抵触情绪,通通化为乌有,代之而来的是感念。

小镇没有公园。这条浓荫密布,环境清幽的花园式景观大道,每一段就是一“微型公园”。两边树木簇拥成绿色甬道般的辅道,成了人们散步消闲、跑步锻炼的多功能场地。人们在那里歇凉、徜徉,欣赏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

他不习惯散步,在村里也不大闲逛。负手踱步,一路必然会遇到很多人。熟人相遇,互相打打招呼,毫无意义地拉呱一通,临别依依,费心思,找借口,才走得开。彼此陌生的路人,老是遇见,面熟了,不打招呼,过意不去;打招呼吧,不知道对方买不买账,这很让人纠结。

一切社交对于他来说,都有压力。他平时喜爱宅在家中,非必要不出门。甚至很少站到自家院坝里去。院坝外就是进村出村的交通要道,天天人来人往。寨邻,乡亲,谁每天还不得来来回回几趟,站在外面,一拨又一拨的乡亲从门前过,不打招呼不行,人家会说他傲慢,瞧不起乡亲。打招呼吧,担心“客多礼不齐”。如果笼而统之地一言带过,也有简慢之嫌。不点名道姓,太笼统了,没有诚意。要是大伙谁都不回应,那就尴尬了。逐一招呼,那么,先招呼谁,后招呼谁,这也成其为一个问题。后面招呼到的乡亲,可能会心生不悦,会有所抱怨,怪他狗眼看人低。要是落下谁没有招呼到,对方计较的,就会腹诽,怀怨。那一来,不经意间就把人给得罪了,还兀自不知哩。为了减少麻烦和误会,他尽可能地不露面。

家在村西南,他家的田地,有一部分在村东南。两地之间,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每次到那片田地里去,他都骑那辆带着雨棚的电瓶车“破帽遮颜过闹市”。步行从乡亲们的门口过,见人就得互相打招呼,有的还得站住拉呱几句,如此这般,“去一个勾勾,来一个叉叉”,太耽搁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50849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