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许多有追求、有抱负之士常以此自励,自信之心溢于言表。事实上,有许多人经不懈努力,一展平生之志,在创造社会辉煌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他们是幸运的。
然而,我却认为,天生我材未必有用。
盘点人才存量,不难发现,有三种情况,常见于我们身边:
第一种,知识结构单一陈旧、观点落后,为社会所不需;
第二种,投错庙门,为社会所不用;
第三种,自身表现失当,为社会所不取。
第一种情况使人想到屠龙之技。将屠杀龙的技艺练得精熟,而世间根本就无一龙可屠,所具有的技艺等于无;
第二种情况使人想到“嫁错郎”的某些女人,从决定嫁的那一刻起就埋下了不幸的祸根,要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得过且过,要么非经脱一层皮不能获得自由身,而此时往往已经人老珠黄,万念俱灭,即使貌若天仙也与一般女子无异;
第三种情况使人想到隐士,因不能正确或不愿意处理好个人才能与社会所需的关系,或没能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最终怀才不遇,只得纵情山水或其它,“泯然众人矣”或不如,蹉跎一世,虚度一生。
以上几种人算不算人才?我认为,算,也不算。若从其的确掌握了一些技能、技艺的角度看,算;但若从社会所需来看,则不算。
因而,天生我材,未必有用。
故此,作为社会,没有必要过多的感叹人才难求、急需紧缺人才尤其难得;作为个人,也不必过多的自怨自艾。更多的精力,应放在怎样实现双方的成功对接、双向奔赴、从而实现相互的最佳结合上。这其实是一个相互磨合、互动、调整、达到互为所需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因情施措,区别情况,不能简单划一,更不要想能一蹴而就:
屠龙之技问题,责任恐怕多在社会。作为社会的人才培训机构,必须具备超前眼光、战略思维,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机构、能力结构、培训方向,培养出社会事业所需的人才,不然辛辛苦苦生产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废品、次品、“无用品”,对社会只作了“无用功”,同时也害了前来学艺的人,误其大好前程;作为受培训者,也要睁大一双慧眼,从长远计,择善而从,但作为小老百姓,这一点是难以做到的。你基本上无法知道现在吃香的专业,学成后又是什么情况;现在冷僻的技艺,若干年后又是如何。
“嫁错郎”的问题,也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缘佳配”。首先,作为社会,应花大力气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尽量避免“嫁错郎”现象发生;其次,作为个人,择“郎”时应三思而“嫁”,即使不慎“嫁错”了,也应奋起抗争,力争做到“有情人终成眷属”。事实上,许多人这样做了,最后找到了“如意郎君”。特别是今天,国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的形成、完善,更为“嫁错郎”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再“嫁”或再选择空间,只要不是自甘沉沦,便可重新“嫁”或选择过。
“隐士”问题较为复杂,但责任多在自身。如果自己不想“隐”,谁能使之“隐”?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多从自己身上着力,努力克服自己的某些认识上、心理上的障碍,才能为自己的才能找到最佳表现途径,最终由“隐”到“显”。
只有正视并积极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才能盘活人才存量,扩大当下所需的增量,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需矛盾,集众人之智更好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更好地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目标,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双赢”。
若不如此,我敢说,天生我材,未必有用,或未必有最大价值的用。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