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宋词的人们,让人百读不厌的就是苏轼颇负盛名的那阕丙辰中秋所作的《水调歌头》!特别是词尾的良好祝愿,经常有人借以抒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传在苏轼不惑之年任密州知府(现山东诸城)时,在自家园圃北部靠密州城墙处修造一座高台。当时为齐州掌书记的胞弟苏辙(字子由,根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句子,为这个高台取名曰:超然。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他时常和友人一起登台,放眼远眺,毫无拘束地开怀抒情言志。丙辰年初,苏轼派人给胞弟苏辙送信,邀其于中秋佳节到密州欢聚。苏辙复信致歉,因公务繁忙,不能前往密州。丙辰中秋,苏轼心怀对胞弟子由的思念,率领州府众多官员,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陈廷式向苏轼敬酒时说:“大人,您到密州几年,政通人和,可谓功劳不小哇!”
苏轼说:“唉,天灾人祸,我也有力不从心之感呐!”
陈廷式又说:“大人才学盖世,将来定可高升!”
苏轼说:“我的志向不在此。人生如梦,谁能看透此事!就像此台,名‘超然’,可谁又能超然呢!”苏轼说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望着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想到与胞弟子由分别已有七年多时间了,至今不能在月圆的中秋团聚畅饮,更有自己壮志难酬,怎能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呢?
陈廷式觉得苏大人已进入酒酣胸袒的状态,就劝道:“大人,您醉了。别再喝了!”
苏轼一边吩咐拿酒来,一边摇头摆手说:“不,我没醉。我要赋词一首,以不负这良辰美景!”于是,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全词以问天问月探索人生哲理,抒发兄弟的手足情谊。上片“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两句,是痴问也是探求,是对现实生活极度苦闷心头郁结的迸发。接着写由不满现实而企图追求天上的纯洁,然而终究离不开人间,表现出苏轼对人生的眷恋。下片“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也是痴问和探求。原来,人生的离合正如明月盈亏,是永远不能改变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是,苏轼并不消沉下去,而是以乐观旷达的祝愿作结——只要人健康的生活着,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共赏一轮明媚的圆月。《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有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赋就“明月几时有”之词,为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距今已有九百三十一度月夕了。苏轼千里共婵娟的一声美好祝愿,遂使婵娟成为明月的雅号。在玉兔、冰轮、素娥、桂宫、天镜等十多个明月美称中,我独爱婵娟。近千年来,每值中秋,文人雅士登高赏月饮酒踏歌苏轼的《水调歌头》,那种何似在人间的精神享受,恐怕只能每个人自我禅悟了。
作者简介:
杨炳阳,生于1958年,山东潍坊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大众日报》《文汇报》《知音》《星星诗刊》《青岛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多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