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赤水之滨,风光殊异。余行于其间,感秋意之渐浓,念此地人文传统之盛,遂作此赋,以记秋声之韵,述风土之美。
初闻秋声,如远寺晚钟,隐隐约约,悠悠扬扬。于晨曦微露之时,穿林渡水而来,惊起宿鸟,唤醒幽梦。其声清越,似山涧流泉,琮琤作响,又若古琴轻拨,弦音袅袅。渐闻渐切,如铁骑突出,金戈交鸣,似是秋风与山川相搏,吹落残叶,摇曳树枝,发出飒飒之音,响彻于赤水之畔,回荡于层峦叠嶂之间。
观夫赤水之秋景,可谓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山峦如染,枫叶似火,与翠竹青松相映成趣。赤水河上,碧波荡漾,白浪点点,秋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河畔芦苇,花絮纷飞,如雪花飘舞,轻盈曼妙。田野之中,稻谷金黄,稻浪滚滚,散发着丰收气息。农人们忙于收割,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此乃秋声之欢歌也。
至于赤水之人文传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秋夜之时,明月高悬,家人团聚,围坐于庭院之中,品尝月饼,共赏明月。孩童嬉戏其间,听长辈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之传说,天真烂漫,童趣盎然。此为中秋之俗,寄寓着团圆、美满之意,亦是秋声之温情乐章。
又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之风盛行。男女老少,相邀而出,攀至山顶,极目远眺。山川壮丽,尽收眼底。茱萸遍插,以驱邪祈福;菊花绽放,供人观赏。众人吟诗赋词,抒发情怀,饮酒作乐,陶然其间。此时秋风拂面,送来欢声笑语,此乃秋声之豪迈篇章。
秋社之日,祭祀土神,感恩大地之馈赠。村落之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村民们身着盛装,抬着祭品,前往社庙。鼓乐齐鸣,鞭炮喧天,祭祀仪式庄重肃穆。礼毕,则举行盛大社戏表演,台上演员粉墨登场,唱念做打,精彩纷呈;台下观众喝彩声、叫好声,不绝于耳。此乃秋声之热闹交响,彰显赤水人民对土地之敬畏与感恩之情。
秋夜静谧,偶闻虫鸣唧唧,如泣如诉。或于草丛之中,或在墙角之下,它们演奏着属于自己之乐曲,为秋夜增添几分神秘与静谧。此虫鸣声,与秋风声、水流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大自然之美妙乐章,宛如天籁,动人心弦。
然而,秋声之中,亦有几分悲凉之意。落叶飘零,草木凋零,让人不禁感叹时光之匆匆,生命之短暂。但赤水之人,却能于这悲凉之中,领悟到生命之轮回与不息。他们深知,秋冬过后,便是春天之到来,万物又将复苏。故而,于秋声之洗礼更加珍惜时光,努力生活,以积极乐观之态度,迎接未来之挑战。
嗟乎!赤水之秋声,乃大自然与人文传统之完美融合。它既有秋风秋雨之磅礴气势,又有民俗节庆之欢乐祥和;既有虫鸣鸟啼之静谧清幽,又有生命感悟之深沉厚重。聆听秋声,如读一部史书,让人领略赤水之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又如品一杯香茗,令人回味无穷,沉醉其中。
愿秋声长在,赤水之美永恒。让此独特之韵律,于岁月之长河,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赞曰:赤水秋声,韵致无穷。山川壮丽,人文昌隆。秋意深深,情意浓浓。岁月流转,千古流风。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