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校园 >> 正文

读书如茶香飘远(散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孙金贵    阅读次数:5360    发布时间:2014-04-23

读一本好书,如饮一杯好茶,茶在口中,香却飘散万里。

茶之香,在于色之诱人。如书之情韵,若音声之抑扬、婉转,百转千回,引你高山深谷、清溪远湖。放开心怀,游于庄子的《逍遥游》,便知大鹏之“扶摇直上九万里”,列子御风,这般仙人之状,岂是俗人之为?《水浒传》之草莽与英雄、奸邪与正义,让我轻摇一扇,便可了然于胸。书之情韵,在其音律,平仄见其唐诗宋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如品茶一般,闭眼、凝神,方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茶之香,在于苦之撩人。如书之难解,若古籍之僻字、典故,见所未见,难得其妙,故需翻阅它书,其过程弯道,如饮茶后之苦味萦绕于肠,久而不去。所见《论语》之句,《孟子》之言,《荀子》之语,《庄子》之篇,岂是易懂之文?须如饮茶一般,啄微茗于小口,慢慢而品之,入口,不忙咽,其苦味逗留三五分,方得下肚,其苦味减去,留余香于嘴唇,如陶渊明之“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引得泉涓涓而流者,必经春雨之沥沥下,群山之斜斜起。

茶之香,在于香之后出,凡《红楼梦》之杰作类,必千番修葺。其必经先苦之历程,如此墨香,非一日可成,此“炼香”之道,如李太白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后出之弥香,其香必远,方有林黛玉与贾宝玉之情万古长存、脍炙人口。茶吞于肚,其觉在口、其味在身、其香在千里外。

茶香而名远,四海之商皆可采之,其名又远矣。如曹禺之《雷雨》,掷于纸篓而其香不可止,终远播海外,岂不是又远乎?山水之间,陶潜衣着破旧,做诗文《归去来兮》,得他人之识,争相而载,终流芳千古,岂不是又远乎?

欲留茶之香,必以其器藏之,可以竹筒藏之,以铁壶藏之,以木灌藏之,但不若以笔墨藏之。“连连横祸命悬天,六月飞雪动河山。只愿人间相友爱,从今地狱不伸冤。”此乃我读《窦娥冤》之感也;“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乃赵翼读史书之感也;“桃花满径一壶酒,妙画歌诗使吾忧。欲驾官车行好路,偏乘病马入孤舟。飘萍半世成书客,咏叹千章付史流。宦海深深藏患难,弯弓款款掠沙鸥”此乃我读《唐寅诗选》之感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乃鲁迅读《史记》之感也。我欲留茶之香,故学古人择笔墨以藏之。

读书,如小饮一茶,不可强咽,不可豪吞,观其色之诱人,历其苦之撩人,得其香之后出,留余香以藏之,待时来而用之,足矣。

人问我读书若何?其若不饮小茶之人也。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50907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