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书记
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了。
现在的镇政府,当时叫公社,镇政府是由公社经过乡政府之后演绎而成。
70年代,在夹河滩有个柳树公社,公社的书记叫余森。由于余森书记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不分你我,亲如一家,因此,人们都亲昵的称余书记是农民书记。
那时,公社人少,没有几个正儿八经的工作人员,不像现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人光拿工资不干活。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公社的干部绝大多数思想品德高尚,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几个别神经绷不紧的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那年月,农村走的是集体化道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像农村犁耙之类的生产工具,都甭管,放到路上三天三夜不会丢,人的思想觉悟高的很。
那时候,老百姓是国家的主人,熊公社干部是家常便饭,熊的干部都不敢挤宁一声,哪像现在看见干部都低三下四,老鼠见猫般胆怯。
有年秋天,柳树村一个老贫协到公社厕所撒尿,一进大院,看见一个公社工作人员正端坐在门口看报纸,一边的凳子上还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老贫协见状,火冒三丈,眼里一团火熊熊燃烧,一拍桌子,厉声怒斥道:广大老百姓都下地干活了,你都不下地看看我们老百姓成天都在地里干啥哩,你都不会向我们老百姓爱戴的好书记余书记学习学习,到老百姓中间走走,干点活,大忙季节你一个人还有心情坐到这里喝茶看报,完全脱离了群众,你还配当共产党员不配?老贫协眼中的火,烧的那人赶紧放下报纸往地里跑。
那年月,一个老贫协就是这样敢对着公社干部的面,把公社干部熊的一塌糊涂,公社干部还不敢犯犟,现在就是吃了豹子胆,谁敢熊乡政府干部?
老贫协说的余书记就是余森,余森身高马大,酱色的国字形脸上布满了饱经沧桑的川字纹,那时,余森是公社书记,公社书记按级别都配有一把合支炮,余书记就把合支炮别再腰里,走到哪,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一看见别在腰里的合支炮就说余书记来了。
余书记的上辈人在农村干活,余书记从小也在农村长大,余书记知道老百姓生活艰难,经常到老百姓中间走走,嘘寒问暖,不时挽起裤腿下地,在田间犁犁耙耙,那时地里活都是三犁三耙,余书记便接过老农的鞭子,站在粑上,啪的一声脆响,两米宽的木耙便在田间驰骋,把余书记的身影拉的好长,一干就是满头大汗,稍息时,余书记掏出自己的卷烟让老农民吸,一面吸一面拉家常,老百姓都说余书记这人没有一星官架子。
没有不透风的墙。老贫协熊公社干部那事后来叫余书记知道了,余书记狠狠的批评了那个公社干部,鞭策公社干部在收获的季节里到农民群众中走走看看,了解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干些力所能及的话,不要老是坐在公社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脱离群众。
1976年6月,柳树公社连住下了几天倾盆大雨,天,仿佛要塌下来,伊河水陡然暴涨,滔滔河水翻着黄色的浪花向东流去,汹涌澎湃,一个下午的时间,河水就漫过了半堤腰,一望无际的大水中漂浮着木头、被子、麦秸垛还有烂鞋、帐篷和杂物,景象不忍目睹,一位心脏病患者看到滔天河水,眼前一黑,还被拉进了医院。
那天晚上,余书记一夜没有合眼,他把公社干部分片包干到各个村里,指导救灾工作。
由于大水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余书记就号召大家在下午烙馍,搭棚,把家里钱财都带在身上,晚上就在棚子上过夜,那时候的棚搭的有一人来高,万一大水决堤,可以在棚子上避难,柳树村的人一晚上都提心吊胆的坐在棚子上,等候涨河的音讯。
那天晚上,岳滩公社安滩村的大堤决口,河水汹涌流到安滩村,安滩村损失不小,但柳树村毫发不损。
事后,都夸余书记考虑周到。
那年头,农村都是凭工分吃饭,柳树公社柳树村王老五家孩子多累受大,年年粮食不够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王老五就对村里干部说,都说余书记是个好书记,我也不知道到底好在那,你给他说说,看看能给我弄几只鸡叫我养养,叫我也翻翻身,要不,将来我连锅都揭不开了。
那时候,一个鸡蛋卖八分,鸡屁股眼就是农村人家庭的银行。
村支书就对王老五说,这个事我可以给你反映一下,但你可别指望这,人家余书记官大,我不敢给你打包票定死说中。
一天中午,王老五正在家里吃照着人影的稀饭,突然村支书领着余书记来了,村支书见王老五,笑吟吟的说,你看余书记骑着自行车给你送来了5只老母鸡,尽是贩蛋鸡,以后你有钱赚了,日子有盼头了,你可不能忘记余书记的大恩大德。
余书记握住王老五的手,说,听村支书说你家生活困难,我以前也不知道,说明我没有很好的到咱们老百姓中间,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很对不住你,今天带来的5只母鸡是我自己用我的工资给你买的,你要下点劲,好好养,一旦发现鸡子有毛病了,就去咨询兽医,让兽医来给你解决问题。
余书记说完把兽医的详细地址交给了王老五。
从此,王老五的家里经常响起母鸡疙瘩疙瘩的脆叫声,余书记的五只下蛋鸡,像一棵摇钱树一样,给王老五家掉带来了很多财富,王老五家的日子有了过头,王老五逢人就说,余书记真是俺的大救星。
余书记是得肝病死的,死的时候是在柳树公社的卫生院,临死前他还很乐观的对医生说,我要去见马克思了,你们就把这好药品用到咱公社最需要看病的老百姓身上吧,他们更需要。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柳树公社不知换了多少茬书记,走马灯似的,走了,来,来了,走,但都没有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一点点想头。
只有余书记在老百姓的心中却树立了一座丰碑。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几十年了,人们在心里还是念念不忘余书记。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