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边防巡逻和野营拉练!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雾海幽悠    阅读次数:19620    发布时间:2021-06-05

 

野山族是一种什么民族我不知道,查遍我国有记载的56种民族就没有野山族这称谓,也许,他们真的是被忽略了的一个族种。

这寨子里的人大多没有见过汽车,因为根本不通车,他们好像也没有看过电影,我们拉练部队带了一部表现二战时期前苏联卫国战争的拷贝晚上给他们义务放映,看电影时他们是那么专注那么兴奋,当看到电影中的战争场面,看到电影中不断有人中弹倒下,一些孩子还跑到银幕的下方去找,站在银幕下傻楞楞地抬头盯着上方,疑惑这些死了的人怎么不掉下来,有的人则跑到后面去看,琢磨这薄薄的布上怎么能站得下这么多人。

第二天部队开拔时,寨子里的人派代表来要求首长把电影组多留几天,还专门杀了两头猪送给部队,说另外还给电影组的人杀了一头。他们的猪不是圈养,自由地放养的跑山猪,上一百斤的猪已经算是大猪了。首长们商量后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留下放映组和一个警卫班,但要求他们三天后务必赶上部队。

我们带队的副团长解放初期剿匪时到过这里,他指着山头上一座十八世纪就修建的尖顶教堂告诉我们,这里太复杂了,人们虽然没有文化,与世隔绝,可是,当年那些外国传教士居然会摸到这里来布教!他们传播给这些土著们一种扭曲了的教育,过分地宣传了天堂的美好,要这些人碰上不开心的事就上天堂。这种教育根植于他们心中,多年来这些人代代相传,一直深信不疑,他们帮助人上天堂(杀人),好朋友间也相约上天堂(自杀)。他们认为这很正常,没有犯罪感,也没有人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他们太边缘了。

解放这么多年了,只有部队来过这里,这里甚至没有经过土改,也没有过人民公社,生产队之类的组织,他们还处于一种原始的部落群体状态,他们很少外出,每年派出马帮到公社所在地勐定买回布匹、食盐之类的生活必须品,除此之外就不太出山,他们的手里的货币多是银元和解放后发行的第一版人民币。

离开他们后,部队继续在大山里转,有一天,我们经过原始森林中一处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山寨,寨子淹没在漫山遍野的黄果树林里,时值黄果成熟的季节,远远地就闻到到了黄果的清香,那黄果是我见到长得最好的黄果,个大皮薄,汁多味甜,挂在枝头上煞是馋人。部队进到林中,周围全是黄果,熟透了的果实清香入鼻,我们边闻边看,口水都流出来了,但没人去动一个,首长对大家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任何时候对军人都有效,休息时候你们可以去找老乡买,到时候包你们吃个够。

中午,部队在黄果树林里停下埋锅造饭,战友们丢下背包就蜂拥而去买黄果。200多人的部队给这沉寂的山林增添了一股生气。买黄果的方式很特别,老乡不出价,不讲价,也不计数,只站在家门口看着让战士们自己去交钱。钱按张数算,每人只需交一张钱,两张也收,至于钱的面值不限,一角也行,两角也行,五角、一元、五元、十元都行,反正一张,不退不补。那时最大面值就是十元,交了钱你就只管上树去摘,在树上你可以装满你带去的每个口袋和挎包,也可以脱下军装装在衣服袖子里,在树上要吃也管够,但是,只要你一下树再想上去就得重新交钱,另外从树下递口袋上去也得重新交钱。

我交了一张两角钱,先在树上吃了个够,然后装了满满一军用挎包,我的背包是马驮,自己要背电台还有附件,多了也不好带。  

听老乡说他们从来没有卖过这黄果,这里离能够卖东西的公社街道太远,用牛驮得走七天,走拢都被揉坏了。他们的黄果天生就这品种,也没有人嫁接什么的,每年自己开花自己结果自己掉落,今天有两百多人的部队来买对老乡来说纯是一笔额外收入。

那天中午,我们几乎每个战友都被黄果撑得肚子胀,吃黄果吃得牙发酸,炊事班做的红烧肉动都没人动,煮好的饭也没人吃,带又不好带,天气又大,下午肯定要变味,没有办法,首长们只好下令悄悄就地埋了。

部队离开走上另一个山头我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望,那一片水果的海洋根本看不出刚才曾有200多人进去洗劫过的痕迹,果林太大了!

我们每天跋涉数十公里,在崇山密林中走了近一个月,除了经过几处少数民族山寨和几处知青农场外,都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都是只在本团的防区内转,这边防线也太宽了!

我们此次拉练的最后目的地叫耿马大山,军事上这里被称作云南省军区的1806高地,如果边境发生战争,这是我边防六团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说,我所在的部队最终只能退到这里,然后死守待援。这是一九七二年在毛泽东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里,工程兵部队专门在这座大山的腹地为我团秘密建造的坑道工事,这是祖国南疆边防六团不能放弃的国门,作为军人,守土有责!

我们拉练分队在这里要停留一个星期,任务是检查这座战备工事。

挖开封死的坑道口走进去,发现一只在这里栖息的豹子被惊得窜向旁边的通风口,大概那是牠经常进出的通道吧,部队不住,只好暂且作为牠的栖息之地了。

进到这大山的肚子里,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令人咋舌的军事设施----牢固的钢筋水泥屯兵洞,坑道的大门是两层足有十公分厚的钢甲板焊接成,一般火箭弹根本无法穿透,洞内的散兵坑,掩体,指挥室,救护所,厕所应有尽有,我专门看了电台室,看了预留给天线架设的位置。这坑道内的水池里,溢出的泉水涓涓地流向地下,这是正宗的绿色水源,清澈得无半点杂质。

看着这些,作为一个边防军人,心里真有一种神圣而悲壮的感觉。

首长带着我们仔细地查看了每次一处,熟悉了各处的环境,确认没有损坏,我们离开了坑道。

在坑道的外面,我们纷纷在那里拍照留影,我留下的是几张背着电台在草丛中的照片,那些珍贵的照片我一直精心保存着。最后,我们又再次把坑道口封上,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些人再来起封这坑道,说真的,我不希望这坑道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因为那意味着残酷的战争到来,我希望这坑道,希望所有的战备工事都永远闲置,闲置是和平的象征。

在那里休整了几天后,首长下令,最后一个训练项目是沿公路长跑回营,两地距离大概是四十多公里,此次拉练到此就结束了。

我退伍后,部队改编,原来的边防六团建制不再,我再也没有回去过,听说我们原来边防部队的营区已经由山地部队接管,1806高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4155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