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我的路桥生涯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周育礼    阅读次数:142090    发布时间:2022-12-08

 

一年多以后,测量工作结束,测量队更改为公路组,局里遣散了五位人员,只留下五位高中以上的人员,直到全县“三工”转正,转入公路组属交通局事业编制人员。自1966年民工建勤兴修公路起,我参加过复兴至风溪口,二郎坝至官渡两条民工建勤公路的技术施工指导工作。次年,局里为了培养自已的修桥技术人员,派我到官渡大桥学习修大桥的施工技术,同时也作为地区专家的助手。在那里我结识了地区交通局总工程师杨以森老师。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任何工程技术书籍卖,每天同杨老师一道去工地,他在处理工程上的重要的技术处理意见,回宿舍后立即抄写在施工记录薄上。我深知要想在业务上学到知识,自学之路首先就要有专业技术书。在那个年代,道桥技术书籍当时一般书店内根本没有。一次偶然在地区交通局工程科办公室书架上,发现(公路测设),(桥梁设计),(土石方计算手册)等公路技术书籍。我激动万分地对扬以森工程师讲:“我想拜你为老师!”。他很吃惊地望着我。我接着说:“我想向老师借几本技术书,回去自学用。”他明白了我的想法后对我说:“这里有重复本的你各选一本拿去,打张借条就行。“土石方工程计算手册”是我的工具书,盖有我的私章,我送你”。这些技术书后来就成了我在官渡修桥四年的自学专研书籍,我边施工边自学,两派斗争之事我从不参与,每晚躲在屋内自学专研,笔记和心得共有十余本之多。

造反派们“抓革命”,我们修桥“促生产”。白天我们坚守修桥工地,晚上乡间农家僻无妄之灾。记得一天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我和地区聂工摸索在旷野田埂上,聂工不尽自言曰:“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我突然发现远处有灯光便道“莫道路维艰,前面有人家。”一户老农热情地为我们新铺稻草,新铺被度过一夜。回忆至今如昨!

 1967年至1970年,在实行春耕建冬闲停的漫长时间,修了四年之久的官渡大桥终于完工。

通过官渡大桥四年的的施工历练,从专业理论知识到施工实践经验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我都有了很大提升和感悟。我从一开始拜石工掌墨师何全亨为师,从基本功起步到独掌全桥技术主管工作,修桥技艺得以初成。在翻天覆地的文革风暴之争中深谙社会的复杂和江湖险恶,懂得宽容待人和安然素淡的生活。也学会了保护自已而不伤他人的忠厚处世之道。在官渡地区,我冷眼观看那些所谓夺权者,到头来都是南柯一梦的可笑结局。我没参加派性之争,避而远之安心修桥躲过一劫。1970年冬官渡大桥终于完工。结了我人生旅途中最难忘之路;我告别了青涩!告别江湖!告别了初恋!以及那条蓝色小河!我仍孑然一身,返回赤水县交通局公路组。

1971年,县交通局要我设计大同桥的施工图。我闭门家中干了十多天才完成设计图和有关验算资料,并报地区交通局审核通过。随后我被派到大同区修建宝元乡至回龙场的乡村公路,同船共渡之缘认识了大同区下码头姑娘万举英,经车队队长家属介绍后,双方确定关系并同意春节前结婚。第三天我便到大同区宝元乡负责孔滩桥至宝元乡的公路建设。从回龙到宝元乡公路施工步行,每次都要经过一处叫“陡沟子”的坡路。多次与原区委书记王振良结伴同行。因为他被文化革命运动打倒后,造反派安派他去宝元乡送报纸。我佩服他乐观向上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我们一路同行时他讲造反派每次批斗他都要关在厕所粪坑旁,还有拳打游街等侮辱。但他相信共产党打下的江山不会让造反派长期乱下去。相比之下我受的委曲算啥!果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又重新任大同区党委书记。

宝元乡公路经过三个月紧张施工,临近春节前顺利通车。我归心似箭在年前腊月二十八返回大同,在大同区庙沱乡政府领证回局结婚。时年我32岁,爱人24岁,小我整八岁。

72年春节前,县交通局和大同区政府便安排我到遵义地区交通局申办大同桥的工程立项和投资事宜。经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大同桥次年动工修建,总投资为13.5万元的正式档通知。县交通局和大同区政府十分高兴,立即委派我负责大同桥的施工技术工作。大同区安排我爱人也在桥上当保管员。

大同桥全长一百米,主跨为五十米的石拱大桥。经过一年多的礅台下部施工,于次年完成主拱拱圈的合陇施工。在主跨拱圈安砌完成后的第十五天,大同河支流永合河水暴涨,加上上游古蔺木材公司几百立方杂木冲入河中,主孔木拱架受到威协。区委书记王振良亲自到现场指挥抢险。我请示地区交通局,他们说不在现场,由我作主。我对王书记说,如果拱架冲垮,几百立方米的拱架木材和安好的拱圈石将全部损失。如果提前卸架,拱圈石安完只有十五天,灰浆强度不够。按规定要28天强度才能达到卸架的强度。如果提前卸架,拱圈石的灰浆强度只有六成强度,在卸架中有可能垮坍压跨拱架,卸架作业工人的生命安危和政治影响之大难以估计,地区交通局知道危险性大,不敢作主是可以理解的。王书记问我如何办?我说:“险情紧急只提前卸架。我到拱架内亲自指挥,随时酌情机动处理,万分不行适时停止。”王书记纷咐我千万小心,一定要万无一失!告别了王书记,我带着三十六个工人进入拱架内。河岸上百多名群众和我爱人都在为我担心。在拱架内我让工人每人站在两个木楔点上,统一听我口哨声指挥,从上而下反复三次逐步松楔卸落,有六人在关键点上专门负责检查观察,每次卸架检查拱圈石有无裂缝变化,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张而危险的卸架施工,拱架成功脱落二十公分,拱圈石安然无恙,拱架上部立即开始拆除。安排好安全卸架工作后,我浑身冷汗满脸灰尘走出拱架。岸上掌声响起。走到王书记面前,王书记激动地握住我的手问:“你是不是党员?”我说我是个技术人员,这是我份内之之事。从此以后王书记对我另眼相看。半年后,王书记升任县政府任县长兼县委付书记。

1972年到1975年,我在大同区共计完成了大同桥和永合,大坝公路的测设和施工任务。施工任务结束后我带着妻子和两个小孩回到了赤水。县交通局给我分配了一套一百零四个平方的新宿舍。新家落成之际,百感交集,通过这十年的艰辛努力,得以事业初成,安小家而可馨。

1976年,交通局工路组改名为公路养护工区,负责全县建成的一百多公里的县区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我被任命为付工区长主持工作。这年秋,随陈超凡付局长参加赤桐公路金沙段改善工程,对葫市至元厚段进行截弯取直加宽改善,我任工程主管。那年正逢毛主席逝世。灵堂设在金沙林区派出所内,省交通厅厅长卢绍善因避文革风暴之苦,常来指挥部,与陈超凡付局长和我相处甚熟。文革结束后卢厅长又回省厅官复原职。

 1977年,我从公路工区调入县交通局,专职县交通局工程主管工作,正式列入国家公务员系列编制。

一天上午,交通局付局长陈超凡约我一道去航运分局招待所,拜见省,地交通局厅,局长。聆听有关拟建赤水大桥工程的意见。省厅卢厅长矮个子小眼八字眉,一个慈眉善目的北方小老头、我和他早就熟悉,地区刘俊卿局长则是个一说就笑的高大北方汉子。根据省委领导意见,赤水天燃气化肥厂产品枯水位时应由公路运输至贵阳,陆运通道必须新修赤水大桥。我听着省,地,县三级交通部门的头头们在谈笑声中,轻言细语之间,就决定了赤水河首座大桥工程立项事宜而感到热血澎湃。口中品茗着卢厅长给泡的毛尖青茶,看着碧绿茶叶随着热浪在杯中上下浮动,心中也不尽浮想涟漪。这些年,自从自己独立设计施工了大同桥后。一直在努力钻研桥梁技术,在施工中积累了一些建桥的实践经验。庆幸自已生长在赤水河畔,又在交通部门工作,这次如果能为乡梓造福参加赤水大桥的建设,真是人生幸事,一生足矣。

1977年,县里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一清双打运动。交通系统职工集中在县建工队楼上,天天搞运动,县委派工作组领导交通系统的一清双打运动。徐明华是从县银行系统调来的工作组长。此人抓政治运动很有一套,他把职工分成三类。少数有重大问题要重点整治交待的属第三类人员。少数基本没问题的人员为一类人员,可用于派出去调查收集第三类人员的资料。大多数二类人员开会,批斗少数几个三类人员。他暗中掌控指挥。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在抓阶级斗争的那些年,各级班子里都培养有一些专搞运动的政工人员,徐某不愧是这方面的一把好手。此次运动结束后,徐明华就调入交通局任局长。运动中被批斗的人很快又成了他的好朋友。

一清双打运动还未结束,省交通厅设计院派来的总工潘成杰,结构工程师童淑芬,魏正萱。加上地区交通局杨以森和县局抽派的我共计五人组成赤水大桥项目设计组。我只负责地质探测,水文资料,地材摸底调查和桥址选择等工作。总设计由潘成杰总工负责,童工负责结构,魏工负责拱架设计。潘总在上班动脑时不吸香烟但一定要闻香烟。常叫人买些外香型的如杜仲牌香烟请别人抽他只闻二手烟。可惜县局陈超凡付局长,此时已身患肝癌绝症。我们之间关系很好,病危中我登门看望他,他见议赤水大桥最佳桥址应选在西门赤水一中前。当时县政府提出在东门码头和夹子口任选一处。通过设计小组现场踏勘后决定,一致赞同陈超凡付局长的见议,同意定在西门赤水一中侧门处最好。这里旧事钩沉,聊表对九泉之下故人灼见之赞誉。

由于省交通厅相当重视赤水大桥的建设,要求两年内完成,一定要抢在赤天化投产前竣工。赤水大桥施工设计图大约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为两孔90x90公尺的箱形三肋二波悬半波箱形拱桥。设计荷载为汽—15,拖—80,全桥长234.72米,砼总量1800多立方米,钢筋60多吨,原木823立方米,全部施工体积达6800立方米。该桥在后来被评为省交通设计二等奖。

为抓紧工期,县里成立了赤水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派工交经委主任李华任指挥长,武装部付部长牛从善,县交通局局长王华生任付指挥长。下设工程,采购,后勤,财会几个部门。我在工程部负责,地区交通局扬以森任工程主管,我任副主管。1978年二月的一天,赤水公园广场上正召开公审旺隆反革命大会时,赤水大桥悄无声息地破土动工了。没搞奠基仪式,更没放鞭炮,我通知长征社劳务大队安排了十多个人在赤水岸边土坡上破土。后来听说有人查证,破土那天是全年最好的良辰吉日。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6298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